清代相術奇人(三)——蘇州閶門朱先生測字傳奇_慕天顏_書生_吳三桂
清朝初年,在蘇州閶門外的津橋附近,有一位專門測字的先生,大家稱他為朱先生,但對他的名字卻知之甚少。當地人偶爾會問起朱先生的來歷,他總是含糊其辭,隻簡單提到過一段自己的經歷。朱先生曾經過得非常貧困,窮得幾乎無法生存。生活的困頓讓他陷入絕望,一度決定前往山林中以自盡來結束痛苦。然而,命運似乎在這一刻開了個玩笑,一位神秘的高人及時出現,救了他一命,並贈予他一本蔔算之書。從書中,他學到了測字和蔔卦的神奇技巧,這些技藝幫助他改變了命運。朱先生逐漸掌握了這門技藝,並且以此為生,他的卦算結果出奇準確,常有人前來求他測字。
朱先生的蔔卦技藝深得人心,因此每日都有絡繹不絕的求卦者。他為人低調,但卻極其珍視自己的卦符,每天只為一個人測一個字,收費則不菲,足足要一兩銀子。由於求卦的需求量大,朱先生便開始讓人們提前預約。他會提前安排好日期,在自家的大門前掛上一塊牌子,牌上清楚地寫著,哪天會為哪個人測字。
在這個時期,江蘇布政使慕天顏曾經接到來自雲南的一個密函,信中是平西王吳三桂發來的請求,他正在籌備一場叛亂,需要借十萬兩銀子來支撐。慕天顏看過信後,心中難以決定是否借出這筆巨款。於是他請來朱先生,向他請教是否應當借錢。朱先生讓他寫一個字,慕天顏從桌上拿起一張舊請柬,翻過來在背面寫下了一個“正”字,然後交給了朱先生。
朱先生細心地審視著請柬上的字,沈吟片刻後緩緩搖頭,說道:“這錢不能借。”慕天顏疑惑地問:“先生,為何這麽說?”朱先生指著“正”字的形狀,解釋道:“這個字與‘王’字極為相似,顯示出王者心中的不安。更何況,這‘正’字寫在反面,暗示平西王吳三桂有反叛之心。”慕天顏聽後,心中一震,立刻做出決定,雖然可能得罪吳三桂,但還是婉言拒絕了借款請求。日後,吳三桂果然發動了叛亂,慕天顏為自己的謹慎決策感到慶幸。
在蘇州城裡,還有一位名叫汪的書生,他年少時便立誌參加科舉並渴望有朝一日能中榜。考試結束後,他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能中一等,於是找到了朱先生請他測字。汪書生自己也懂一些測字技巧,事先已經想好了要測的字。當朱先生請他寫下字時,汪書生隻寫了一個點,然後問道:“先生,我能否獲得一等一名?”
朱先生看了一眼那個點,隨即搖頭道:“一等一名確實有望,但不是第一名,而是最後一名。”汪書生有些楞住了,緊接著糾正道:“先生,您看錯了吧!這一點是‘文’字的第一筆,難道不代表著我會中榜第一嗎?”朱先生只是微笑,耐心說道:“我們等著看最終的結果。”不久後,科舉榜單發佈,汪書生名列一等最後一名,正如朱先生所言。汪書生既驚嘆又困惑,特地前來向朱先生請教:“先生果然一語成讖,但我依然不明白,究竟是哪裡出了錯?”朱先生輕輕一笑:“你只看到‘文’字的第一筆,卻忘記了這點也是‘等’字的最後一筆。”汪書生豁然開朗,深感自己學藝尚淺。
朱先生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同樣繼承了測字的高超技藝,且準確度絲毫不遜色。然而,到朱先生兒子這一代,他不再遵循父親的“一天隻算一卦”的傳統,而是更加靈活地應對眾多求卦者。
有一天,一位年紀已高的男子來到朱先生的兒子面前,他年事已高,且沒有子嗣,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有後代。朱先生的兒子讓他寫一個字,這人寫下了一個“武”字。朱先生的兒子看著字,搖頭嘆息。那人一再詢問,朱先生的兒子終於開口說道:“你的後代注定沒有了。你看這個‘武’字,上面缺少了‘人’字,意味著這一代沒有後人,而下部的‘止’字則代表著這一族將止步於此。”不久後,這名男子確實沒有子嗣。
朱先生的兒子去世後,家人翻遍了他的房間,卻始終未能找到那本曾由神仙贈予朱先生的測字書。人們猜測,那本書或許已經被神仙收回。於是,朱家的後人不再繼續學習蔔卦之術,朱先生的孫子朱心傳和曾孫朱孔亭則轉行行醫,並且都成了當地知名的名醫。
你可能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