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個人成長心理咨詢:有童年創傷的人容易無意識製造各種混亂,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_生活_成年_心理學

個人成長心理咨詢:有童年創傷的人容易無意識製造各種混亂,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_生活_成年_心理學

時間:2025-07-22 04:52:09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制造,因为,生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心理学,情感,成年,情绪,父母,童年,创伤,情绪,养育者,心理

你是否遇到過經常毫無緣由地焦慮崩潰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明明對象哪哪都好,可就是耐不住要到處撩把自己和別人的感情生活搞到一團亂的人?

你有沒有遇到過那種無論何時拿到一手人生好牌,卻總能打到稀爛的人?

很多人會用人品或者運氣來解釋這些人的選擇。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人很有可能有童年心理創傷

No.1 什麽是童年創傷?

童年創傷(Childhood Trauma)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個體經歷的、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負面事件,這些事件通常來自家庭、學校或社會環境,並對成年後的心理、行為和人際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常見的童年創傷包括:

情感忽視(父母冷漠、缺乏回應)
身體或情感虐待(打罵、羞辱、貶低)
性虐待(侵犯或不當接觸)
目睹家庭暴力(父母爭吵、肢體衝突)
被拋棄或遺棄(父母離異、寄養經歷)
過度控制或溺愛(剝奪自主性,導致成年後無法獨立)

對孩子而言,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都像是一塊拼圖,構建了他們對於世界和自己的理解。

當這一拼圖中帶有痛苦和恐懼的片段增多時,孩子對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也會逐漸瓦解,創傷最終滲透到其性格、情感反應,甚至未來的生活方式中。

這些經歷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調節、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模式。

當一個人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情感生活搞到一團糟,那麽很有可能是在無意識重覆早年被養育者離棄,或者被養育者忽冷忽熱的對待,或者被養育者身體精神虐待的情形。

No.2 童年創傷是怎樣讓一個人過得混亂、一團糟呢?

許多童年受過傷的人,明明有能力、有機會過上好生活,卻總在關鍵時刻“搞砸一切”——比如突然放棄好工作、破壞親密關係、沈迷不良習慣,甚至無意識製造危機。這種“自我破壞”並非偶然,而是創傷帶來的心理模式在作祟。

1.重覆痛苦的“強迫性重覆”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強迫性重覆”(Repetition Compulsion)的概念,指人會無意識地重現童年熟悉的痛苦模式,因為大腦誤以為“這才是安全的”。

比如,從小被父母貶低的人,成年後可能總是選擇挑剔的伴侶或上司,重覆“被否定”的感覺。在事業順利時突然辭職,因為“成功”讓人陌生,而“失敗”才是熟悉的。

一個曾經因為媽媽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顧的孩子,當他成年後會不斷與受苦的女人交往,從而不斷重覆曾經需要不斷照顧母親時痛苦的那些體驗等。

2.自我價值感低下:不配得感

童年創傷讓人形成“我不值得被愛”“我不配過好生活”的信念。即使機會來臨,也會用拖延、逃避或破壞的方式推開牠。

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子,找對象時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友,在找工作時,也總覺得自己太差,配不上那些好的高薪的職位;在單位也不敢提要求,總覺得自己不配。

例如,有人中了彩票卻很快揮霍一空,因為內心深處覺得“我不該擁有這些”。在親密關係中,一旦對方表達愛意,就會故意疏遠或找茬,因為“被愛”讓人恐慌。

3.情緒調節困難:用混亂填補空虛

童年創傷常常讓人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和不認同,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內心痛苦、空虛、空洞。

他們無法言說自己的創傷,這些創傷可能在某個因素的觸發下導致情緒失控,於是通過製造一些混亂、自毀的行為來轉移內心的痛苦。

比如,瘋狂購物、暴食、酗酒、賭博、自傷等行為,試圖填補情感空洞。

比如,故意激怒他人,引發衝突,因為“爭吵”比“平靜”更讓人感到熟悉。

4.人際關係中的“投射”

你是否在面對生活中的小事時容易表現出異常強烈的情緒反應呢?

比如,一句無心的玩笑、一時的失誤或隨意的評價,都可能觸發你的焦慮、憤怒或強烈的失落情緒?你是否害怕別人會傷害你?你是否對一些人感到特別厭惡、恐懼?你是否害怕婚姻?你是否害怕跟人太親密?

創傷讓人對世界充滿不信任,容易將過去的傷害投射到當下:

上司的一句普通批評,你就將其解讀為“他討厭我”(如同父母曾經的貶低)。

伴侶只是沒能及時回復消息,你腦子裡就開始上演大戲:“他要拋棄我”(觸發被忽視的恐懼)。

這些誤解會導致過度防禦或攻擊,破壞現實中的關係。

5.創傷劇本

你可能會很奇怪,明明自己痛苦過,為什麽要把這些痛苦再施加給別人?這就是創傷與壓力的不同之處,創傷會使人發展出的策略,並不是成為更好的人去停止痛苦,而是把自己不可控的痛苦變成自己可控的痛苦。

換句話說,對於那些總在把手裡的好牌打的稀爛的人,他們內心無意識的劇本是,既然我的人生是痛苦不堪的,不如把製造痛苦混亂的主角權留給自己好了。這樣至少我能知道痛苦混亂何時開始,而不是等著災難在未知的時間點降臨。

當這樣的創傷劇本形成後,他們就成為了自己與他人生活中的魔鬼,一次次無意識把童年熟悉的痛苦感再次複製出來,讓自己和親近的人去體驗那些痛苦。所謂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描繪的就是這樣一種模式。

No.3 如何打破“混亂循環”?

創傷,就像我們隱藏的一部分血肉,一碰就疼。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帶著創傷一起生活,或否認牠,或忽視牠,或試著去了解牠,或試著避開牠。

一味地壓抑痛苦,否認牠、遺忘牠,反而會變成這些痛苦的奴仆,時間越久,越不敢去正視牠,總覺得那傷痛很大,自己很無力,一旦面對,就手足無措,無力應對。

被壓抑、否認的傷痛,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場合,以更大的強度爆發出來。

童年創傷的影響雖深,但並非不可改變。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修復:

1.看見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自我關懷

要療癒童年創傷,首先要承認並看到自己當年所經歷的不公平和困難。我們要看見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

很多人之所以被童年不幸困擾著,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覺察到那個受傷的小孩。

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麽習慣去討好男友,甘願為其付出,卻依然得不到對方的愛;

她隻知道,當時的受傷和難過和小時候討好父親一樣——小時候做鬼臉討好父親,但父親還是看不到她,還是偏愛妹妹。

她以為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回報,她以為自己的卑微討好,可以讓對方看到自己,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而如果她能看到那個“內在小孩”,不去否定TA,而是接納TA,就會心疼那個曾被父親忽視的小孩,進而放棄那種討好的補償模式,重新理解自己內心的匱乏感。

當她願意蹲下來,溫柔地擁抱內心那個缺愛、無助的小孩時,告訴她:這都不是你的錯。那些被冰封多年的情緒才會開始慢慢融化。

這是療癒的關鍵一步。看見過去的傷痛,接納自己童年的創傷,看見那個不被愛的事實,本身就是在改變。

2.覺察自己的模式

記錄那些“總是搞砸”的時刻,思考:

這種感受熟悉嗎?是否像童年的某種場景?

我是在重覆過去的痛苦,還是真正為當下做決定?

情緒日記,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情緒、內在想法與應對模式的簡易方法。若能在平時時常自省,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後面的想法,並加以處理,對自己的心理復建有很大的幫助。

而情緒過激狀態,正是我們了解內在、習得新應對方式的好機會。

若能每天找個安靜、獨處的環境和時間,仔細思索今天有哪些事讓你情緒產生波動,拿出紙筆把其記錄下來,撰寫成自己的“情緒日記”。

堅持一段時間後,可以回看這些日記,進行歸納、總結,相信你可以更能看清自己的一些行為與情緒。

3.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幫助

當我們的內心有創傷時,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修補、去防禦痛苦。

遭受長期痛苦折磨的人,更需要一些勇氣和鼓勵,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對於當事人來說,很多童年創傷都是碎片的,有些是不想回憶也不敢回憶的,甚至有些是因為太過痛苦而似乎被忘記。

若是我們準備好了,用一種不那麽痛苦的方式去面對傷痛、去修復、去成長,這就需要專業受訓的專業人士、在一個相對安全隱私的環境中進行,這也是心理咨詢師要做的工作。

在心理咨詢的咨訪關係中,咨詢師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理解、尊重和陪伴,能幫助來訪者更客觀、深入地了解自己,看到那些自己不敢觸及的一面,找到安全、恰當的方式,再慢慢一點一點地揭開牠、感受牠、修補牠。

從而整合自己的陰影,從創傷中走出來,並把與咨詢師之間更多有意義、矯正性的體驗和互動,擴展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漸走出固有模式,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心態和行為。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結語:

童年創傷讓人拿著一副好牌卻總打得稀爛,但牌局尚未結束。看見過去的傷痕,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為了把人生的主動權,重新拿回自己手中。

你可以積極自我改變,讓自己得到合適的幫助去穿越創傷,從而實現更安全自在的人生狀態。

圖源:pexels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8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