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心理話|最讓人討厭的說話方式top1出爐,你中招了嗎?_習慣性_孩子_對方

心理話|最讓人討厭的說話方式top1出爐,你中招了嗎?_習慣性_孩子_對方

時間:2025-02-12 05:22:04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最让人,top,母亲,问题,的需求,习惯性,方式,对方,孩子,工作,阿翔,母亲,反问句,情绪,孩子

最近,網上有一個投票:你最討厭的說話方式是什麽? “習慣性反問”位居第一。

與此同時, “習慣性反問有多討厭”也成了某音的熱門話題,超過1000W的在看人數,足以說明:“反問”這事兒,戳中大家的心窩子了。

試想一下以下場景,看看你能忍到第幾句:

當你突然找不到手機,問老公有沒有看見時,他說:“你沒長眼嗎,不會自己找?”

當你搬家時,不小心磕傷了腿,爸媽說:這麽簡單的活兒都做不好,你還能幹什麽?”

當你問同事工作做完了嗎,他說:“你當我有三頭六臂嗎,能做得這麽快?”

當你問孩子吃蘋果是否需要削皮時,他說:“這還用問啊!現在吃蘋果誰不削皮?你就是懶!”

在與人交流時, 習慣性反問總是難以讓人接受,會給人一種不像是在溝通,而是想找茬的感覺。

為什麽“反問”會有這麽大的殺傷力?我們又該如何和喜歡“反問”的人相處呢?

1

一種超討人厭的說話方式

殺傷力超強的“習慣性反問”

習慣性反問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方式,牠是指在交流中不假思索、習慣性地 帶著一種不耐煩的反問的方式將問題踢回給對方。往往這種回答的方式讓對方吃了癟,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這種“反問”的關鍵不在於得到答案,而是強調語氣,表達情緒。如果對方是性格溫順的人,可能會心裡委屈但是會默默承受,但是對方如果是同樣是暴脾氣的話,一場唇槍舌戰是不可避免的了, 最終可能會造成很惡劣的後果。

1

把恩愛夫妻推向離婚邊緣

有個網友就曾分享 “我之前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了”。

當時她剛出月子,每天都因照顧孩子心力交瘁。有一天,老公下班後,隨口“抱怨”了一句:“今天工作真累啊。”她連腦子都沒過,脫口而出: “難道我在家帶孩子就不累嗎?”

瞬時,兩人的“戰火”就被點燃了。揪著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語地一通亂吵。“戰爭”持續了三天三夜,甚至還 鬧得夫妻倆分了居。

事後,她自我反思:“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 下意識反問會對感情帶來這麽大傷害。”

不管是老公還是自己,“辛苦了”都是事實。可一旦用反問句說出來,就 潛藏了一層攀比與貶低的“弦外之音”:“我比你更辛苦,你不配抱怨”。

“下意識的反問”,像一個放大器, 不僅放大了伴侶原本的負面情緒,甚至還引發了自己的委屈和抱怨。

2

讓孩子產生不配得感

親子間的“習慣性反問”, 摧毀的是孩子的未來。

網友@阿翔,因為母親常年的“習慣性反問”, 心有陰影。

小時候,母親讓阿翔幫忙拿東西。阿翔不清楚東西的具體位置,就順口問:“東西在哪兒啊?”

明明只是一句正常的提問,卻惹得母親突然發火:“來,在我手裡呢!你自己沒眼嗎,不會去找找看啊?”

直到阿翔長大後,每每遇到困難,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起母親的咒罵。他下意識地覺得別人也會像母親一樣罵自己。所以, 從不求助,生怕被人發現自己有問題不懂。

“反問”通常由關係中的強者向弱者發出,這裡的強弱可以是客觀力量的對比,比如父母對孩子。在這種關係內,被“反問”的一方因為比較弱小, 會認為是自己或自己的行為有問題,才會被別人這樣對待。

於是,他們會選擇壓抑自己的需求,按照對方的期待去表現。而這種對真實感受的壓抑,會內化成 “低自我評價”,覺得自己很差勁, 產生“不配得感”。

這些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敢或者恥於向任何人提出自己的需求。

3

讓未說出口的真實需求無處著落

反問句之所以讓人膈應,不僅在於牠堵住了我們表達的慾望,更在於 牠讓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被“噤聲”了。

像一些孩子,在找工作上遇到了困擾,很苦悶,想和父母傾訴一下。結果父母的一句“誰叫你當初要選這個專業?”,瞬間讓人失語。

話還沒說,已經被噎了回去, 委屈還沒訴,又被堵回了心裡,這才是真正刺痛人的。

2

為什麽有些人,就是習慣於反問?

使用恰當時,反問是一種能夠有效加強說服力、引導別人跟隨自己觀點的方式。但 如果反問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不快的感覺,甚至會產生負面反應的情況。

那麽,為什麽有些人就是不能好好說話,遇到問題會習慣性反問呢?

1

“反問”是一些人的心理防禦方式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 高自戀低自尊的人,通常攻擊性和防禦性水平都比較高。

高自戀決定了他們在意自我形象,迷戀關係中的權力感。低自尊則導致他們對評價性話語太過敏感,需要借助他人的正面反饋,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同時他們也難以直接表達攻擊性,便習慣採取更隱蔽的方式,來維護自我價值。

2

通過“反問”展示優越感

“反問”有個功能是轉移提問權,把提問的主體換成自己,目的是為了控制話題的走向,或者控制對方。這種反問通常包含兩層意思: 否定+貶低。

人們使用反問句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優越感或挑釁對方,比如通過反問,先否定你提出的問題,再對你的品味進行貶低,從而擡高自己,展現自己的優越性。

3

為了發泄情緒

這種反問,是出於對“問題”本身或提問者 感到不滿。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太蠢,不應該被提出;或者他們對提問題的人本身就有意見。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 這些“反問”的重點都不在“問”,而是為了“釋放攻擊性”。

3

如何應對“習慣性反問”

在反問句的“戰場”上,從沒有贏家,不管是聽的人還是說的人,最後 一定是雙輸。

因為牠堵塞了親密關係中真實需求的交流,變為情緒化的發泄。久而久之,我們只能在“被反問句傷害”與“傷害他人”中糾纏,卻始終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在應對“習慣性反問”這種情況時,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如果你是習慣“反問”的一方:

1

增加自我覺察

想要改變語言習慣的第一步,就是 先了解自己的說話方式。

因此,我們可以多聽聽自己的語言消息,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對方,聽到自己說的話有什麽感覺?或者也可以找朋友和伴侶一起探討,自己平時的溝通習慣是怎樣的, 有時他人視角中的自己和你眼中的自己可能完全不同。

2

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擺脫習慣性反問,最簡單的就是 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比如:孩子問“媽,我的筆袋在哪裡呢?”當你下意識想說“我怎麽知道呢?我是你的保姆嗎?”的時候,你可以把牠改成“我不知道呀,你再找找看吧”。 陳述句的語氣是平和的,沒有敵意的。

擺脫習慣性反問的說話方式,用更友好,更尊重人的方式與他人溝通,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3

嘗試換位思考

習慣性反問常常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批判和質疑,這種溝通方式可能導致對方感到無力或受傷。然而,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感受。

在與他人交流時, 我們應該盡量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角度,並以理解和同理心作為出發點。這樣做不僅能增強溝通的互動性,還可以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對話。

如果你是被“反問”的一方:

那麽當你因為對方的言語感到不舒服時,不要直接攻擊回去或者冷暴力,這樣只會升級衝突,積壓矛盾。相反, 你可以試著向對方表達你的真實感受,告訴他你很受傷。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對方是你最親密的伴侶,最好的方式依然是: 盡量不帶攻擊性地表達,但也不需要無底線地容納對方的情緒。

最後,如果你已經盡力做出了嘗試,對方還是沒有改善;或者你發現對方就是一個喜歡無緣無故攻擊他人的“自戀型人格”,那麽 遠離這段關係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破壞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往往就是從這種小細節開始,互相消耗。想要讓家庭關係和諧,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正向的溝通,別再讓心中的愛意,因為一時口快被誤解。

很多時候, 你說話的方式,比說話的內容更重要。

Ps: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