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心理學知識_理論_兒童_的需要
“為人父母,
你需要知道的心理學知識”
盟略心理中心
# 蔡格尼克效應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她安排誌願者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小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蔡格尼克讓一部分的誌願者心無旁騖地做自己的事情,而另一部分誌願者做到一半就被終止了任務。
過了一會,蔡格尼克讓誌願者回憶自己做過的任務,根據數據顯示,沒有的工作的誌願者平均可回憶68%,而完成工作的誌願者卻只能回憶43%。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牠強調的是人們對於未完成的事情的在意程度遠比已經完成事情的在意程度要多得多。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01
生理需要
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就屬這類需要,牠們的滿足對於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
02
安全需要
當我們的生理需要已經得到相對充分的滿足時,我們就被安全需要所推動。牠表現為人們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03
歸屬和愛的需要
當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時,個體就會產生歸屬和愛的需要。每個人希望與他人接觸,渴望加入某一個團體或組織並在其中獲得某一位置,希望同他人建立起親密、關懷的關係,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以滿足愛的需要,同時也付出愛,給予別人愛。
04
尊重的需要
如果我們獲得了充分的愛和歸屬感,我們就會追求更高一級的尊重需要的滿足:來源於別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
05
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上述各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實現的需要就出現了。牠表現為個體追求發揮自己的能力或潛能,並使之完善化。各人自我實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馬斯洛把五種需要分為兩大類: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級的自然性需要,其餘三種為高級的社會性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各需要層次間的關係如下:
1.需要的層次越低,牠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越弱。
2.在高級需要得到滿足以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後,高級需要才有可能出現。
# 心理理論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兒童從出生之日起,就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對社會關係中他人的認知和理解,並能夠借助對他人的認知和理解進行有效的人際互動。
隨著對兒童人際交往研究的深入,發展心理學家越來越關注“兒童是如何理解自己和理解別人的”,於是,產生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 TOM),也有人稱為“心智理論”。這個概念最早由Premack和Woodruff於1978年在《黑猩猩有心理理論嗎?》一書中明確提出。他們想知道,黑猩猩是否具有和人一樣的推測心理狀態的能力。
研究者通過給黑猩猩出示錄像帶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黑猩猩具有預測人類行為的能力,即黑猩猩知道他者的心理狀態,能夠根據具體的情境推知他者的心理活動。
“心理理論”,意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如願望、信念、需要、意圖等)的認識,並由此對相應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
心理理論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在人與人相互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個體在社會中生存應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個體若擁有心理理論,就可以解釋人們已經做以及將要做的事情,人際交流,人們想要什麽、相信什麽、希望什麽、意圖是什麽等。有很多心智都是孩子發展過程中自動就形成的,比如對比喻,幽默,反諷呀,這些是高級心智,還有簡單的視線接觸,情緒相關,假想等。
從學術淵源上看,有關心理理論的研究起始於皮亞傑。 皮亞傑運用臨床法向兒童提出的大量問題都涉及兒童對願望、信念和意圖的理解。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最大成就是揭示了兒童的認知不同於成人,是自我中心的。
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不僅頑強地表現在兒童對物理世界的認識中,也同樣表現在對社會世界的認識中。兒童總是按自己的主觀體驗認識環境和認識他人。心理理論並不是皮亞傑的相關理論哦!
# 視網膜效應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當人們產生某種特別的需要或心向時,就會對需要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關信息,而把那些與需要不相關的其它信息則無意識的過濾掉,從而產生選擇性注意,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視網膜效應”。
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
# 巴納姆效應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以前可能有人認為心理學是算命的,算命就是心理學了?
那如果不算,為什麽算命先生為什麽總能說到人心裡,這裡涉及一個心理學名詞:巴納姆效應。
肖曼·巴納姆是一個有名的雜技師,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自己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人們都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覺著牠精準地反映了自己的內心。其實呢?這些描述是很模糊的,通常也具有普遍性,能在很多人身上得到驗證,因而也適用於很多人。
# 艾賓浩斯曲線
-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對無意義音節的記憶實驗的記錄,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遺忘規律,即“艾賓浩斯曲線”:在學習的20分鐘後,遺忘達到了41.8%,而在31天後遺忘達到了78.9%。所以說,記憶隨著時光流走,遺忘一直都在發生。
PS:
盟略心理中心
2024年新一期心理咨詢師專業技能培訓基礎班
正在火熱報名中!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們
還在猶豫什麽呢?
趕快來加入我們吧!
你可能感興趣的
- 寒假+青春期:雙重挑戰下的孩子心理解析_社交_家庭_情緒
- INFP型人格的職業選擇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mbti性格測試)_zxgj_xmcs_愛情
- 情感心理咨詢:從內心抗拒與父母親近,我是怎麽了?_依戀_關係_孩子
- 成都心理咨詢|分手,是我不好,是我沒錢嗎_感情_情感_金錢
- 你知道聽性穩態反應測試(ASSR)嗎?_聽力_頻率_聽閾
- 直接複製粘貼,就可以添加量表到心理測試軟件中_李守龍_王醫生_操作
- 成都心理咨詢|你這麽愛講道理,情商得多低_情感_問題_對方
- 葉羅麗測試:選一條最醜的手鏈,測你在男生眼中有多醜陋?_魅力_暖流_仔細研究
- 一部與古代天文、氣象預測及占蔔相關的古籍《太乙玉鑑風雨全書》_李淳風_風雨_觀象玩占
- 為人父母,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心理學知識_理論_兒童_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