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你“戒斷”了嗎?如何跨越年後的心理“時差”?_反應_工作_身心狀態
春節長假落幕,熱鬧悄然退散,恍如灰姑娘午夜12點過後失效的魔法,我們瞬間切換回“打工人”的模式,匆忙回到正常的軌道。
此刻,或許你的“身體已坐在了工位,靈魂卻還在放假”;腦海中還滿是溫馨的團圓飯場景,眼前卻堆滿了密密麻麻的文件和亟待落實的方案……這種快速轉換,讓大腦一時難以適應,仿佛經歷了一場“戒斷反應”。
提不起精神、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是節後“戒斷反應”的最主要表現,當這種身心狀態與開年復工激烈碰撞時,我們又該如何找回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狀態?
一
無論是“念念不忘”還是“意猶未盡”,假期的離開總是平添幾許惆悵,給人帶來莫名的“不適”。
熱鬧後的情緒“失重”。節後復工,“戒斷反應”可能說來就來,不少人會突然emo,上班提不起幹勁,學習少了點動力,甚至芝麻大點的小事都讓人忍不住破防。這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影響大部分在外遊子的心理癥候。
社交平臺上,曾有博主拍攝“戒斷反應”的短視頻,引發網友共情:“復工第一天,在出租屋裡哭了很久”“又要開始裝大人了”“誰懂那種剛回到出租屋,吃著家裡年貨時的委屈感”……這些真摯而又無奈的話語,透露著大家的失落。
復工後的效率變緩。即便已經返崗,大家的工作狀態也是千差萬別,有人忙到飛起,開會、查資料、回信息,但一天下來,效率似乎並不盡如人意;有人在工作間隙忍不住打開手機遊戲玩兩局;有人覺得過完年打折產品挺多,熱衷於節後網購“撿漏”;還有諸如“這班上不了一點”“帶薪摸魚”等段子,生動刻畫了“打工人”節後的工作狀態。
節後,一個人的身心狀態陷入消極,這被稱作“節後綜合征”,其中精力難以集中是最普遍的表現之一。無論是“分神型”“懶惰型”,還是“掙扎型”,都導致工作暫時停擺,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開工效率。
難適應的社交“溫差”。春節假期,家家戶戶都沈浸在高頻的社交互動之中。走親訪友、家庭聚會、同學聚餐一場接著一場,我們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活躍的狀態。在這種熱鬧喧囂中,我們能夠高度感知親友的關心支持。當我們回歸到平淡日常,或許更多時候需要我們獨自闖蕩人生道路。與其說我們“戒斷”的是年,不如說“戒不掉”的是家人圍坐與燈火可親。
有心理專家表示,這種撲面而來的疲憊感、焦慮感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心從“假日模式”向“工作模式”過渡的反應。我們需要坦然待之,接納暫時“不在狀態”的那個自己。
二
有人說,春節好像做了一場熱鬧的美夢。夢醒之後,大家往往陷入失落之中。那麽,我們為何難以迅速找回以前的狀態?
“兒時嬌寵猶存憶”的眷戀。即便身為在外拼搏的“打工人”,我們內心深處始終渴望著被關心、被愛護,畢竟誰不是家人的“心肝寶貝”呢?無論年齡多大,每逢春節返鄉,我們就變回了長輩疼愛的寶貝,成為家庭聚會上的“顯眼包”。
然而,節後復工,“打工人”就得戴上“成熟大人”的面具,重新變回職場中辛勤工作的一員,心底如潮水般湧起對家人的不舍,讓人猝不及防。從溫馨團圓的家庭生活到忙碌奔波的工作日常,過節前後的生活仿佛是兩個割裂的世界,給人巨大的反差感和心理沖擊。
“片刻逍遙終須醒”的悵然。春節期間,大多數人都過上了“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有些年輕人更是熬夜守歲、通宵娛樂,硬生生“顛倒”了身體原有的生物鐘。
正如有人說:“表面上,我們過了一個假期,實際上,整個假期都在忙活著,心靈並沒有得到放鬆和提升。”這種心靈的“假性放鬆”,使得我們並沒有在假期得到應有的休整,反而因為過度消耗而感到更加疲憊。假期稍縱即逝,我們的身心難免都要重新適應規律作息和晝夜節律,而重新校準生活坐標的這段時間裡,身體產生“被掏空”的感覺也就無可厚非了。
“前路漫漫在何處”的無措。我們的身心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平日裡都保持著一定的轉速,一旦假期“宕機”就容易失去明確的驅動力,導致拖延和效率低下。更何況,在很多人心中,普遍將農歷新年的初始與“萬象更新”畫上等號,對自己也投射了“重新出發”的期許,無形中增添了心理壓力,影響狀態在短時間內恢復。
比如,有人復工後反而找不到工作的目標了,有人因為“99+”條消息和待辦的KPI陷入開工焦慮,有人訂了滿滿的新年計劃,卻不符合實際……節後“戒斷反應”,本質是一場與自我的和解之旅,厘清新一年的奮鬥目標,重新掌握“高效”的主動權,直至觸摸到張弛有度的生命律動。
網友分享春節節後的“戒斷”反應 圖源:社交平臺截圖
三
出現“戒斷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當我們換個角度去看,牠可能就是生活的一種溫柔提醒,讓我們更珍視與親友共處的每分每秒,滿心期待下一次相逢。收下這句“提醒”,我們該如何跨越年後的心理“時差”?
找到“緩沖帶”。“戒斷反應”不過是對美好時光的留戀,不必苛求自己非得馬上按下“開啟鍵”,不妨給身心設置一個“緩沖地帶”,讓那顆在假期中肆意放縱、浮躁不安的心,一步步恢復平靜與沈穩。
比如,把復工第一週拆解成“闖關遊戲”,每過一關都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從做一些整理桌面、制定清單的小事開始,重建工作中的秩序感;企業也可以通過“彈性復工週”“心理舒緩角”“開工元氣餐”等暖心措施,為員工提供“柔性關懷”。當我們不再把“戒斷反應”當成難題,相信我們也能擁有蘇軾那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曠達。
“雕刻”好生活。有人說,你所有想要的樣子,都得靠自己雕刻出來。生活就是這樣,有歡樂也有平靜,但正是這些變化,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體驗。既然春耕的號角已然響起,是時候將綿綿鄉愁安放於心底,用細細“雕琢”的生活狀態定義“此心安處是吾鄉”。
法國雕塑家羅丹用小小一把刻刀,雕刻出了豐富的藝術世界,為其注入了靈魂和思想。正如他所言:“雕刻不需要獨創,但一定要有生命。”J.K.羅琳一度在經濟上非常困難,甚至陷入抑郁,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寫作,《哈利·波特》的成功,見證了她在平凡日子中雕琢作品、滋養自己的過程。當我們開始用心“雕刻”,一本好書、一盞清茶、一樹繁花,都可以是美好遇見。除了節假日,我們更可以也更需要在尋常日子中充盈自己。
“置頂”新目標。克服低落情緒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目光投向未來,“置頂”2025年的新目標。有馬拉松運動員曾在自傳中分享,自己習慣把看似很長的賽程分解成多個小目標,不斷衝刺,挑戰極限。
面對堆積的工作,我們可以梳理目標任務,並進行細化分解,分階段推進,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面對新的學習課程,我們可以設定學習目標,並有效規劃,給自己發出積極的信號,提升行動力。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激勵自己,全力以赴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和能力邊界,每一步都意味著向著更好的自己邁進。
克服“戒斷反應”,關鍵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精準錨定人生的階段性目標和方向。暫時“戒斷”假期的愜意,不必在低落情緒中徘徊不前,相信只要大步向前,每一天我們都能邂逅新的花開。
你可能感興趣的
- 美國女預言家:曾準確預測美國總統壽命,也曾預言中國,她說了啥_珍妮·狄克遜_羅斯福_平克特
- 年後你“戒斷”了嗎?如何跨越年後的心理“時差”?_反應_工作_身心狀態
- 星座神秘莫測,實力日益增強_生肖_獅子座_變化
- 預測之書_認知_時代_運氣
- 如何確保罪犯心理測評的準確性和公正性?_進行_結果_評估
- 請恢復你的攻擊性,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_原始社會_人類_傷害
- 生育難題,需要從“心”開始:做好心理干預,提升不孕治療成功率_進行_Coping_婦女
- 大S病逝引熱議,神秘臺灣命理大師“神預言”再被提及,命運真的能被預測嗎?_時便_曾在_網友
- 收假返崗啦!節後的心理健康調適小Tips請收好_手機_事項_睡眠
- 陸天然:心靈的預言與心理暗示的奇蹟_的力量_事情_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