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心理咨詢:什麽是鈍感力?擁有“鈍感力”的人,往往都是人生贏家_生活_外界_情緒

心理咨詢:什麽是鈍感力?擁有“鈍感力”的人,往往都是人生贏家_生活_外界_情緒

時間:2024-10-18 03:52:49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什么,事件,生活,信息,内心,情感,情绪,人生,工作,外界,钝感,钝感力,马里奥,情绪,外界

什麽是鈍感力?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感覺ta每天都會糾結好多東西,不斷分析別人的眼光、語氣,大腦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行」狀態。

01.

小A便是這樣的人。她每天都會糾結一些很細碎的事情,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例如,和別人聊天時,因為聊的話題不太懂,跟不上,過後便很擔心別人會覺得她敷衍沒耐心;
交上去的工作,上司說還是有個地方要改改,她就會感覺自己工作要不保了,前途無望了;
和剛交的男朋友聊天時不小心用了比較粗魯的話語,讓她很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自己沒禮貌然後跟自己說拜拜……

小A常常為此煩惱:因為一件小事而想很久,覺得心很累,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想要改變也不知道該從哪下手,於是又開始了一輪對自我的檢討。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認為,對於抱著這樣思維模式的人,提高自己的“鈍感力”會是讓自己“開朗、大度地生活下去”的關鍵。

他在《鈍感力》一書中寫道:“鈍感,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鈍感,並不是通俗意義上的遲鈍,而是指“心態上的遲鈍”。

這種遲鈍,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外界過多負面信息時,能夠暫時將自己的情緒開關關掉,盡量保持平靜,或冷靜旁觀、或屏蔽情緒,以此獲得繼續前行的能力。

擁有鈍感力的人往往與高敏感的人相反,不會過多去思考他人的一個動作、一句話語背後會不會隱藏著什麽,對於自己的失敗和挫折也不會揪著不放。

在他們眼中,當下面對的事件以及事件的影響,自己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事件才是蕞重要的;而自己會有怎樣的感受、情緒並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

02.

那麽,對於當下,

學會鈍感力能帶給我們什麽?

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鈍感力與心理防禦機制——理智化相似。

有的時候處於某種特定情境時,自己投入太多的情感,可能會給我們自己造成“壓力山大”或干擾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此時若是能將情緒屏蔽,代以絕對的“理性”,可以讓我們不必處理由之引發的壓力和焦慮,這便是理智化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同樣的,選擇鈍感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將自身的情感感應器的閾值調高了,以此來減少自身的情緒反應。

當下,互聯網讓信息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也就能更加實時地影響我們的情緒。

我們容易看到超出我們生活範圍的社會議題,這在豐富我們信息面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額外的情緒反應。我們對事件發聲、參與討論;

對他人共情、憤怒、傷心之後會發現事件的背後可能是個體難以撼動的現實,無力感也就隨之而來。

被巨大的不確定性和無力感所捕獲,被彌漫的焦慮所影響甚至吞噬,是許多人當下的真實感受。

這時候,適時將伸到外部世界的敏感觸角收回,少一些情感的拉扯,讓自己變得“鈍”一點,給自己豎起一道自我保護的屏障,將自己從生活中暫時抽離,以此來讓自己能夠好好地生活、工作。

正如《鈍感力》中寫道“鈍感雖然給人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確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②有時候,鈍感是回到自身

我們每個人的注意資源都是有限的,當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到外界,過度關注外界的變化時,往往會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及變化失去了覺察。

外界對我們有那麽多的期待,父母期待我們能做個優秀的孩子,上司期待我們能交出出色的成果,朋友期待我們能善解人意,伴侶期待我們能提供高質量的關係……

當我們總把關注點放到外界的期待和目光時,我們會害怕辜負期待,害怕別人的失望,害怕不好的評價,於是勉強自己,訓誡自己、消耗自己來滿足期待,但內心卻一直交織在焦慮和空虛中,總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好,還是會讓別人失望,還是不夠努力。精力花費在自我鬥爭中,即使已經獲得很多,仍然感到空虛,仍然感到缺失。

這是因為對外界的過度敏感會讓我們聽不到內心的聲音,喪失了對自我的主動權,生活忙忙碌碌,卻難以感受到安心和踏實。

這時候,所謂的鈍感力,是學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不再執著於外界、他人的評價,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內心。

學著對氣氛“鈍”一點,學著對外界眼光、期待“鈍”一點,這樣在做決定、做選擇時能排除一些外在的聲音,多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由自身意誌出發,自發去思考、自發去做。

光是從自己內心散發出來的,而不用依附於任何人。學會自我關懷,掌握了自己和生活的主權,才是獲得成就感的重要源泉,也是抵擋虛無感的蕞好武器。

學會了鈍感,就學會了注重自身的能力。

03.

鈍感與敏感

鈍感與敏感,看似是線的兩端,截然不同,但兩者卻是相融的。

敏感是對生活細節的捕捉,是共情力、想像力、感受力,這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很珍貴。敏感能讓我們對他人保持同理心,不做傷害他人的事。

鈍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不讓自己受傷害。鈍感不是敏感的反義詞,牠們是掌握情緒的不同方式。

一位過於敏感的人,心裡往外伸的觸手太多,得到的刺激太多,會讓內心布滿創傷;而過於封閉自我,用鈍感來隔離真實世界和自我的人,則會讓自己面目模糊,走入與世隔絕的僻徑。

電影《燦爛人生》的哥哥馬裡奧這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不相信婚姻,回避關係,是他的人生哲學,對於一切建立親密關係的信號,他通通選擇回避,視而不見。

馬裡奧知道佐珍喜歡自己,頻頻望向自己,等待他的回應,但他只敢全程躲閃,假裝自己看不懂眼神中藏著的愛意;習慣回避關係,即使邂逅了心動的人,也只用謊言來隱藏自己;選擇離開樂觀溫暖的弟弟,一人踏上孤獨的成長之旅……

隨著一次次的回避、拒絕關係,馬裡奧變得越發孤僻,不願坦露自己的內心,用疏離的社會關係來隱藏自己,但也讓真實的自我藏得太深,連自己都無法看清。而封閉久了的人,有時候會忘記該如何重新面對關係。

得知父親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站在家門口的他即使心中滿腹情緒,但也無法表露,蕞後選擇逃走;硬著頭皮在平安夜回家團聚,卻始終無法融入;孤獨一人時想聯繫心動的人,但已得不到回應。

心中明明渴望建立關係的馬裡奧卻總是把他人擋在外面,沒人能夠看見他,體驗到極致孤獨的他蕞後選擇自我毀滅。

完全摘除敏感隻保留鈍感的話,人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封閉。只顧給自己套上保護的屏障,卻也失去了與他人建立真實關係的機會。

敏感與鈍感,兩者之間的相融需要不斷地認識自我,學會在兩者之間切換,既不錯失生活中細微的美好,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摒棄掉不必要的外在聲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已做原創保護,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I ? 聽說吧

聽說吧心理機構,16年口碑相傳

來訪者遍布國內外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