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面對以愛為名的傷害,可以說“我不原諒”嗎?_週正_父母_孩子
熱映電影《刺猬》中,王俊凱飾演的週正成年後在面對母親那句“你能原諒我嗎”,堅定回復“我不原諒”,給觀眾們留下深刻印象,“我不原諒”在社交平臺刷屏。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影中的週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個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電影中的週正喊出“不原諒”,是對他自我完整人格的保護。他的成長經歷,對現實中的親子關係有一定參考意義。
【現象】
“我不原諒”刷屏 觀眾共情:“做自己”
電影《刺猬》裡,處於青春期的週正因為口吃和學習成績等問題,與週遭環境格格不入,連留了兩級。為了治療他的口吃,父母從針灸到迷信請大師等方式都用了,沒有效果之外,還對週正造成了二次傷害。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內心抗拒不已,苦悶無從排解。
週正的姑父王戰團也是家人眼裡的“怪人”,似乎有臆想癥,向往太平洋卻被關禁閉,甚至模仿《海底兩萬裡》中的飛魚,插上大蔥試圖飛翔。王戰團看著挺瘋,可很多時候他又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清醒、睿智和理性,棋藝高超,堅持自我,向任何人介紹都是“我叫王戰團”,拒絕被家庭關係所定義。
這樣的王戰團成為週正生活中的一束光,週正被鼓勵去追求夢想,後來週正考上大學,當了海員,去了遠方,7年後帶著懷孕的妻子歸家,他跟母親說:“你們都把我當病人,只有王戰團把我當正常人。”母親淚眼婆娑地問他:“你能原諒我嗎?”他堅定地說:“我不原諒”。
這句話引發很多網友的共鳴。他們表示,“王戰團和週正是別人眼中的異類,卻是彼此心中的知己,只有他們才真正明白,做自己,沒病!”
有網友表示,“我不原諒,我不能原諒。哪怕最後焊死我自由的陽臺已經爬滿鮮花,下在我少年時的那場暴雨也從未停止”。週正的母親一定是做了很久的心理準備才向週正問出了“你能原諒我嗎”這句話,父母總是覺得在親子關係中自己是占據主導地位的那一個,輕飄飄的一句道歉又或是行李箱裡塞錢的一個“低頭行為”,就可以將孩子所經歷的所有痛苦一筆帶過。但不是這樣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受到傷害後,哪怕這個道歉來自父母,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原諒。生活不會將我們卡住,父母的愛或是苛責也不會,遠方的汽笛已經響起了,向著心中的大海出發吧。
有網友說,“我不原諒”被封為年度臺詞,是因為這句話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激起了那些在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或許曾經的傷痛在逐漸淡化,但牠依然會在心裡某個位置留下痕跡,受傷的我們可以選擇放下,但傷痛仍在。希望我們打破妥協,活出自己的人生。”
有網友發文說:“父母以愛為名的傷害,我有不原諒的權利嗎?面對不擅長表達的父母,他們的行為給我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我們是否必須選擇原諒呢?只有通過原諒才能證明自己長大了嗎?不原諒就是不理解、不包容、不體貼嗎?”
還有網友說,“我不原諒”,這四個字,把“父母都是為你好”“你長大就懂了”“他們是愛你的,只是用錯了方式”等等這些中式家庭關係裡家長傷害孩子的借口一舉擊碎,“時間治癒傷痕,片中王俊凱用近乎漠然的態度說出了這句話,不同於少年時的叛逆和慌張,能感覺到他對需要道歉的堅定”“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像冬天打濕的棉襖,脫下冷,穿上也冷”。
【心理專家解讀】
兩代人仿佛生活在不同世界,彼此需要邊界感
影片中,週正說出“我不原諒”,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即使再憤怒,我們的成長背景和經歷也會勸阻自己說,這是一種失控和不禮貌的行為,會讓這段關係變得尷尬。
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原諒”時,會為之一顫,原來我們不僅能夠選擇不原諒對方,還能把話說得這樣有底氣。而說出這樣的話的人,一定是自信、勇敢並懂得愛自己的。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說起。小孩不懂如何保護自己,但又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當父母預見孩子有危險,就會做出阻止、教育等,這是親子必須的互動過程。
當孩子逐漸成年,加上多年學校教育,他們開始具備適應社會的基本常識。那為什麽這時孩子跟父母之間的矛盾反而會越來越多呢?
從我遇見的一些個案分析來看,這些矛盾通常是父母的控制程度與孩子自我成長的需要之間有差異而導致的。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逐漸形成獨立人格,對人對事有了自己想法,但同時生活上又得依賴父母,無法完全脫離父母,這是孩子比較常見的矛盾心理。
這種情況下,有些孩子選擇妥協,他們的“叛逆期”可能會延遲到成年以後,而這種叛逆可能會來得更猛烈。相比之下,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孩子自我發展更好,就可能不會出現“叛逆期”。
如果父母懂得孩子的內心,有時間有耐心關心孩子,那麽親子關係會比較和諧,即使有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也能妥善平和地溝通化解。現實中,絕大多數的親子關係都很和諧,都能處理好這種關係。
反之,控制型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時時要求孩子聽話,其實是剝奪孩子的成長自由,看上去處處是“為你好”,其實潛臺詞是“你不行,你不對”,長期發展下去,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穩定發展。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害怕失敗而失去現實中的學習機會,認為自己做什麽都不行,一做就會錯,畏首畏尾,這些通常都與不正確的自我認知有關。當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也是缺乏自信的,像成長的翅膀被剪短了一般。
在我接觸的咨詢案例中,不少成年人原先是因為工作、婚姻問題來進行心理咨詢,但聊著聊著,他們最後都會將原因歸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上,比如,父母過多干涉子女的婚戀,使子女婚姻承受很多壓力。其實,選大學、找工作、談對象結婚等,都本該是孩子自己做決定的事情。
如今社會進步,兩代人仿佛生活在不同世界,彼此相處特別需要保持邊界感。
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於人,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這種強迫觀念即使以愛為名,也是無形“枷鎖”,讓人窒息。
古人說“吃一塹長一智”,犯錯就是成長的最好機會。很多家長應該看到,孩子犯錯後,如果繼續指責、批評,可能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適得其反。如果家長能更加包容,安慰孩子並幫助他們一起去尋找解決辦法,那麽,孩子就能在犯錯中增長更多智慧。
週正的經歷,對現實中的親子關係有一定參考意義
說到影片《刺猬》中的“我不原諒”,這是週正對完整自我人格的保護,是他在心理上真正與父母分離的需要。雖然這是一個個例,但對現實中的親子關係來說,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被保護,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不敢反抗,但長大後需要被尊重、獨立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是他人永遠無法替代的。
親子間的衝突和傷害,其實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不要害怕,需要真誠溝通,吵一架也是溝通,以此增進了解彼此的真實需要,並調節認知,對界限感構建更清晰認識,繼而促進和諧相處。
所以,人和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應該是和而不同,尊重彼此差異,但還能相互關心和愛護。
作為父母,應做好孩子的心靈歸屬與港灣,即使長大的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的愛,也許就是一頓飯的相聚,彼此溫暖和照耀,足矣。
作為成年人,應該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從心理上與父母分離,首先要獨立自強,自己的事自己決定,不能再依賴父母替自己解決生活困難,對父母的幫助心懷感恩,但同時也要學會善意拒絕。相信心理強大的人,一定能讓自己飛得更高更遠。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徐珩
你可能感興趣的
- 1879年,馮特(Wmdt)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提出了用實驗法_研究_選項_德國
- 心理服務SAAS系統助力機構降本增效_測評_用戶_人群
- 心理疏導有什麽作用?合肥軍海醫院費用合理正常_個體_生活_情緒
- 揭秘:為什麽有些父母不惜重金也要選擇這家醫院青少年心理治療?_小潘_情緒_家庭
- 年齡,如何影響心理健康與認知功能?_研究_老年人_大腦
- 四柱八字預測財運的方法有這幾種_運行_官星_印綬
- 一心心智|學校心理咨詢室必備心理輔助器材清單_沙箱_情緒_高中
- 哈佛大學的兩道測試題,卻道出了複雜的人性卻有同一顆心_女人_男人_關係
- 心理咨詢師證書怎麽考,非專業可以考嗎,心理咨詢師報名培訓_機構_問答題_能力
- 成都心理咨詢|為什麽總有人莫名其妙討厭你?_情緒_服務_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