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為什麽總有人對號入座?揭開猜忌者的心理防禦密碼_投訴_真理_榕江

為什麽總有人對號入座?揭開猜忌者的心理防禦密碼_投訴_真理_榕江

時間:2025-08-19 05:35:05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收据,手段,榕江,投诉,真理,事实,犯罪感,证据,防御,心理,观点评论,张三,阿敏,榕江,真理,心理

正心正念 持續發聲 歡迎關注

兩張收據,間隔24小時,同一批物資---誰在撒謊?

有個心理學暴論:越著急認領“張三”,越暴露心裡的鬼。

今天來說說懷疑與猜忌,根本是兩回事。

猜忌是自卑的產品,是唯恐被他人奪去某些東西的心理反應,最深的一層原因是來自於犯罪感。患有犯罪感的人,因為他擁有的東西得來不正,所以他怕別人用同樣的方法奪去。

例如歷史上非正常繼位的皇帝猜忌的表現尤為突出,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對功臣“杯酒釋兵權”算是比較溫和的例子。他們患得患失,敏感過頭,猜忌不需要事實,不需要證據,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引發。

生活裡面常見有兩種人,經濟上的爆發戶和官場裙帶關係上位者,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只要稍不如意,就會猜忌別人暗裡看他是土鱉和無能。

所以,猜忌是主觀的,他們做判斷並不依靠事實來檢證真假,而只是以猜忌的心理來支持從猜忌的心理出發所做的判斷。這是以心理來證明心理,從一種心理出發又回到這一種心理。

最近發了兩個視頻批評“阿敏談藝錄”的虛偽和做作,順帶提到了頭部直播團隊的言行邏輯是一樣的。阿敏沒有說啥,該頭部直播公司倒是反應激烈,一名譽權為由發起投訴。

兩個視頻中均未提及其公司名以及負責人姓名,也沒有出現相關肖像和logo,唯一的解釋就是對方太敏感了,對號入座。我認為這是一種猜忌的反應。

當然,類似的投訴不是第一次了。概而括之,只要提及“董某人”、“頂流”、“網紅”等,就有人急匆匆主動過來認領。

最有趣的一幕,某次我講了一個“張三”的故事,投訴的理由不是來自故事本身的敘述,而是“根據該作者長期的作品內容,該作品中的張三是指我司負責人某某某先生”。想像法官斷案的場景,“因為你經常開車經過這裡,所以這裡發生車禍了,交通肇事人就是你”。

現在來說說什麽是懷疑。

懷疑是追求真相挖掘真理的表現。並非憑空為懷疑而懷疑。懷疑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經由懷疑程序引發,進而探究真理的手段。一旦邏輯順暢且證據確鑿時,懷疑即行終了。

猜忌來自於主觀的自我意識,懷疑來自於客觀的事實和證據。

貴州榕江水災,某公司及其負責人宣稱捐贈了3000條富安娜被子,“榕江發佈”官方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明細裡面沒有,廣大網友依據此事實,懷疑詐捐,屬於合情合理合法的懷疑。而對於正常的懷疑,該公司並未公開拿出證據澄清,反而是單個地對質疑的作品進行投訴,投訴理由和依據是一張機打的接收收據,落款時間為6月30日。

時隔近一個月,待到“榕江發佈”發佈第三批明細同時發佈第二批遺漏補登的部分,顯示7月1日簽收3000條被子,同時呼應的粉絲曬出手寫的接收收據,落款時間為7月1日。

兩張不同的收據,憑證型態時間差異,公眾呼籲第三方核查,網友完全有依據和理由懷疑。基於事實和證據的討論,屬於懷疑,而不是猜忌。

在邏輯學裡面,和真理背道而馳的種種謬誤中,有一類叫“訴諸暴力”,名詞解釋一下,就是通過直接暴力或者通過某種建構掩飾暴力,攪渾是非,從而達到掩蓋真相的目的。例如過度延伸法律適用範圍,利用大公司壓倒性力量針對個人使用投訴、訴訟等手段,撐起所謂合法維權的建構,從而回避真相和真理。

厄斯金說過,“壓制產生反抗,誰要採用壓制手段的話,這就確切地證明道理不在他那一邊”。從結果來看,是的,質疑、批評的視頻被下架了,但是不代表投訴方是真理。

僅僅是他們在與持批評態度創作者關於互聯網話語權的爭奪上贏了,僅此而已。

財經、科技、互聯網、民生、認知,方法論,

跳出信息繭房,持續知識分享和觀點輸出。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