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心理學角度:什麽是真正的安全感?_能力_情緒_Secure

心理學角度:什麽是真正的安全感?_能力_情緒_Secure

時間:2025-09-04 06:05:49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什么,安全感,能力,关系,依恋,角度,心理学,Secure,情绪,自我效能感,知识科普,安全感,心理学家,心理学,效能感,正念

成都專業心理咨詢師推薦|愛己心理

心理咨詢不製造光明,牠只陪你穿越黑暗。

安全感的本質: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

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身體或心理危險的風險感知,以及對其應對能力的自信程度。牠不是客觀上的絕對安全,而是主觀上的安全感受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將安全感列為僅次於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他認為,當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時,人會感到焦慮和恐懼,無法追求更高層次的成長。

真正的安全感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1.情緒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和應對情緒波動

2.關係安全感:相信自己在關係中是被接納和珍視的

3.生存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安全感的來源:內在VS外在

許多人像曉雯一樣,試圖從外部獲取安全感——通過控制伴侶、積累財富、追求地位... ...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外部依賴恰恰是安全感脆弱的表現。

外在安全感的陷阱

外在安全感建立在三個不可靠的假設上:

1.“只要我控制得足夠多,就能避免傷害”

2.“只要我擁有得足夠多,就能感到安全”

3.“只要別人按照我的預期行事,我就安心了”

這些假設的問題在於,牠們試圖用外部世界的確定性來應對內部世界的不安。而外部世界本質上是變化無常的,這就注定了這種安全感的脆弱性。

內在安全感的基石

真正持久的安全感來自內部,建立在四個心理學基礎上:

  1.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應對挑戰能力的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無論發生什麽,我都能想辦法應對。”這種信念不是相信自己能控制所有結果,而是相信自己能處理各種可能性。

2.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通過依戀理論發現,早期與照顧者的關係模式會影響我們一生的安全感。安全型依戀的人能夠:

· 在關係中既親密又獨立

· 不擔心被拋棄

·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 能夠尋求和提供支持

3. 情緒調節能力(Emotional Regulation)

能夠識別、接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應對焦慮和恐懼的能力。這包括:

· 允許自己感受不安而不立即逃避或反應

· 自我安撫的能力

· 從挫折中恢復的心理彈性

4. 現實感與容忍不確定性的能力

認識到世界本質是不確定的,並能夠與這種不確定性共處。這不是消極認命,而是靈活適應變化的能力。

安全感的敵人:常見認知扭曲

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陷入以下思維陷阱:

災難化思維(Catastrophizing)

“如果這件事做不好,我就全完了”——將單一事件的可能後果無限放大到災難性程度。

黑白思維(Dichotomous Thinking)

“要麽完全安全,要麽完全危險”——無法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和過渡狀態。

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

“我感到害怕,所以一定有什麽危險”——將自己的情緒狀態誤認為現實情況。

這些認知扭曲會不斷削弱我們的內在安全感,讓我們越來越依賴外部保證。

培養真正安全感的實用策略

基於心理學研究,以下方法可以幫助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安全感:

1. 發展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的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是安全感的強大基礎。牠包括三個部分:

· 自我友善: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尤其是在困難時刻

· 普遍人性觀:認識到不完美和掙扎是人類共同經驗,不是我個人獨有的

· 正念觀照:以平衡的方式觀察自己的情緒,既不壓抑也不誇大

練習:當感到不安時,嘗試把手放在胸口,對自己說:“此刻確實很難,但我是安全的。我能照顧好自己。”

2. 建立安全基地(Secure Base)

根據依戀理論,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為自己創建“安全基地”:

· 發展支持性關係:尋找那些能給我們“安全港”感覺的人

· 創建安全環境:打造一個讓自己感到舒適和放鬆的物理空間

· 內在安全意象:在冥想中構建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內在景象

3. 培養心理彈性(Resilience)

心理彈性不是不會跌倒,而是跌倒後能爬起來的能力。提升方法包括:

· 重新框架敘事:將“為什麽這種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改為“這件事能教我什麽”

· 聚焦微小勝利:記錄每天的小成功,增強“我能應對”的信心

· 發展多樣化興趣:避免將全部安全感寄托在單一領域(如工作或關係)

4. 實踐正念與接納

正念練習幫助我們:

· 觀察想法而不被其裹挾(“我有一個不安的想法”而非“我就是不安”)

· 接納當下體驗而不急於改變牠

· 與不確定性共處而不恐慌

每天10分鐘的正念呼吸練習就能顯著提升安全感。

5. 挑戰安全尋求行為(Safety-seeking Behaviors)

認知行為療法發現,許多為我們提供短期安全感的行為,長期反而會削弱安全感。例如:

· 不斷尋求 reassurance(安慰)

· 回避可能引發焦慮的場合

· 過度控制週圍環境和人

逐步減少這些行為,面對恐懼,會發現我們害怕的後果很少真的發生,即使發生,我們也能應對。

何時需要專業幫助?

安全感嚴重缺乏可能表現為:

· 持續6個月以上的廣泛性焦慮

· 嚴重影響日常功能的回避行為

·人際關係中的嚴重不信任和控制行為

· 與創傷經歷相關的安全感缺失

在這些情況下,尋求心理咨詢是明智的選擇。認知行為療法、接納承諾療法和眼動脫敏與再處理等都被證明能有效提升安全感。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