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為什麽年輕人求助心理治療總覺得沒效果?·LancetPsychiatry_TTad_結局_年齡

為什麽年輕人求助心理治療總覺得沒效果?·LancetPsychiatry_TTad_結局_年齡

時間:2025-08-29 08:24:11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治疗,结局,Lancet,TTad,年轻人,效果,服务,年龄,研究,差异,成人,年轻人,年龄,英格兰,心理

來源 Lancet Psychiatry

當“emo”“內耗”成了年輕人的高頻詞,背後是一個更嚴峻的現實:16-24歲群體的抑郁、焦慮患病率正在持續上升。對他們而言,心理治療是更偏好的選擇:相比抗抑郁藥,這種“談話療法”不僅契合對藥物風險-獲益比的擔憂,更是應對常見精神障礙(CMDs)的一線方案。但近期發表在Lancet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卻用英格蘭全國性數據戳破了一個關鍵問題:年輕人接受常規心理治療的效果,遠不如工作年齡成人。

這項回顧性隊列研究,足足納入了2015-2019年英格蘭NHS“焦慮與抑郁心理治療服務(TTad)”的159萬余患者——其中30.9萬是16-24歲的年輕人(平均年齡20.8歲),129萬是25-65歲的工作年齡成人(平均年齡41.5歲)。數據不會說謊:年輕人的抑郁(PHQ-9)、焦慮(GAD-7)癥狀改善幅度明顯更小,“可靠恢復”的概率比後者低近15%,反而有更高風險出現癥狀“可靠惡化”。為什麽心理治療對年輕人的“效果打折扣”?這成了亟待解答的公共衛生考題。

一、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與研究對象

採用英格蘭NHS“焦慮與抑郁心理治療服務(TTad)”數據,納入特定時段內的治療記錄,經篩選後聚焦兩類人群:年輕人(16-24歲)與工作年齡成人(25-65歲)。納入標準為接受完整治療、基線癥狀達臨床閾值、有足夠治療會話與結局數據;初始排除65歲以上人群(後續敏感性分析納入),最終樣本量足以支撐統計分析。

2.核心變量與測量工具

(1)基線協變量

? 分三類控制混雜:①社會人口學(年齡、性別、種族、就業狀態、區域貧困水平);②臨床特徵(診斷類型、精神類藥物使用、長期軀體疾病、神經發育障礙);③治療相關(治療強度、會話數、等待時間、缺席/取消情況)。

(2)結局指標

? 主要結局:用PHQ-9(抑郁)、GAD-7(焦慮)量表,以治療前後評分差值反映癥狀改善。

? 次要結局:TTad標準指標——恢復(評分低於閾值)、可靠改善(降幅超測量誤差)、可靠恢復(恢復+可靠改善)、可靠惡化(升幅超誤差且無改善)。

3.統計分析

? 基線比較:連續變量用t檢驗,分類變量用χ2檢驗。

? 結局分析:線性回歸(癥狀評分變化)、邏輯回歸(二分類結局,輸出OR及95%CI),均設未調整與調整模型。

? 敏感性分析按地域、年份分層,及納入65歲以上人群驗證結果穩定性。

二、研究結果

1.基線特徵差異

? 社會人口學:年輕人組女性占比更高、學生多、就業率低,最貧困區域比例略高。

? 臨床特徵:年輕人組藥物使用率、軀體疾病率低,但神經發育障礙(自閉癥、ADHD)比例高,社交恐懼癥等焦慮障礙更常見。

? 治療相關:年輕人組低強度治療占比略高、會話數少,治療中斷與無故缺席率更高。

2.主要結局:癥狀改善差異

? 二分變量(年輕人vs工作年齡成人):無論是否調整協變量,年輕人PHQ-9、GAD-7改善量均顯著更低,調整後差異仍顯著。

? 連續變量(年齡每增10歲):年齡與改善量呈正相關,年輕群體改善量低,隨年齡增長逐步上升,調整後趨勢不變。

3.次要結局:二分類結局差異

? 積極結局(可靠恢復、恢復、可靠改善):年輕人達標概率顯著低於工作年齡成人,調整協變量後OR仍<1。

? 消極結局(可靠惡化):年輕人概率顯著更高,調整後差異仍顯著。

4.年齡與性別交互作用

? 無顯著交互:年輕人組男性積極結局概率略高於女性,工作年齡組男女接近;加入交互項後模型擬合度無提升。

5.敏感性分析

? 地域:英格蘭所有區域均呈現“年輕人結局差”,僅差異幅度有別。

? 時間:TTad整體效果逐年改善,但年齡組差異始終存在。

? 納入65歲以上人群:結果無顯著變化,高齡人群效果更優,但不影響核心結論。

本研究核心發現:儘管單一個體層面年輕人與工作年齡成人的癥狀改善差異(如PHQ-9差值0.98分)看似微小,但基於英格蘭每年超30萬年輕人接受TTad服務,若兩類人群結局持平,每年可多2.3萬年輕人實現“可靠恢復”,公共衛生價值顯著;該差異在所有地域與時間週期中穩定存在,排除了局部服務質量或短期波動的干擾;且未發現年齡與性別的顯著交互效應——年輕人中男性結局稍優,但未改變“年齡是主要影響因素”的結論,無需針對特定性別制定差異化策略。研究提出四項實踐建議:調整服務設計,提供週末/晚間會話、APP預約提醒等便捷服務以減少缺席;定制治療內容,加入過渡期壓力管理、社交媒體調節、職業規劃支持模塊;銜接兒童青少年服務,為有兒童期服務史的年輕人配備“過渡專員”;針對神經發育障礙年輕人,在治療中納入時間管理等執行功能訓練。綜上,在英格蘭TTad服務中,16-24歲年輕人的抑郁/焦慮治療結局顯著差於25-65歲工作年齡成人,該差異具有普遍性與公共衛生重要性,未來需通過“服務流程適配”“治療內容定制”“提高參與度”優化干預,並開展隨機對照試驗(RCT)驗證年輕人專屬心理治療方案的效果。

這項研究反覆驗證了一個結論:年輕人心理治療結局差,不是局部問題,也不是短期波動,而是普遍存在的現狀。更值得關注的是規模效應:若能讓年輕人的治療效果追上工作年齡成人,英格蘭每年將多2.3萬年輕人實現“可靠恢復”,這背後是數萬家庭的希望。

要改變這一局面,或許不需要“顛覆式創新”,而是更“貼地氣”的調整:比如用週末會話、APP預約提醒減少年輕人的無故缺席,在治療裡加入社交媒體調節、職業規劃等專屬模塊,為有兒童期精神健康服務史的群體配“過渡專員”,幫他們適應成人服務的模式。畢竟,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從不是“小事”,如何讓心理治療真正“接住”每一個在焦慮裡掙扎的年輕人,如何讓他們相信“變好”真的可能,這才是這項研究留給我們最值得深思的課題。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