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回避型人格,他們拖延、討好、自卑,待人忽冷忽熱,難以進入親密關係_依戀_對方_伴侶
或許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他們在生活上非常獨立,人很感性,共情能力也很強,但是你很少看到他們將自己的感性外露出來。
明明相處的時候感覺對方是一個不錯的人,但是生活一旦沒有了交集,就不會主動聯繫,人就像失聯了一樣,好像沒辦法走進他們的心裡。
又或者,你自己是這樣的人嗎:
表面上看,你在哪裡都很容易適應,和誰都能交朋友,但是很難有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
你的內心自卑又驕傲,對他人又討好,很容易被外界影響的內心。
你很容易焦慮和內耗,但又習得性無助的懶惰。你也不是不渴望一段親密的關係,但是只要對方和你的生活接觸越多,你就越想逃離。
......
心理學上把這樣的人格表現劃分為回避型依戀人格。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或者你就是這樣的人,正飽受這種人格的折磨,那麽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到你。
# 01 #
什麽是回避型依戀人格
依戀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他認為早期與撫養者之間的互動模式會影響到個體的情感關係模式。後續研究基於依戀理論及成人依戀研究,提出了以下四種主要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
這類人能夠信任他人,能平衡親密與獨立,情緒穩定且善於溝通。
情感表達中能夠主動分享感受,不害怕依賴他人,也能享受獨處。
與人相處時,他們面對矛盾時冷靜溝通,不逃避也不攻擊。
他們和伴侶的關係持久穩定,對伴侶的缺點包容度高,不易因小事動搖信任。
同時,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強,不因他人評價過度焦慮,內在安全感充足。
回避型依戀:
又分為疏離型依戀與恐懼型依戀,他們的最大特徵就是在情感上總是處於疏離狀態,過度強調獨立,回避親密以自我保護。
其中,疏離型依戀主要表現為:
生活上強調獨立。凡事喜歡親歷親為、一個人行動,仿佛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需要別人的參與和幫助,希望自己一個人就能完全解決,因為很怕麻煩別人。
擁有很強的邊界感。他們抗拒親密的肢體接觸,當和對方交往進一步加深時卻又很快抽離出來,只是為了防止自己不花費太多精力最後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而恐懼型依戀有這樣幾大特徵:
在他們內心深處,很渴望被愛,但當對方靠近時,卻又因為害怕受傷而逃避。
與人交往時,他們忽冷忽熱,難以捉摸,當你以為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得親近起來的時候,對方卻並沒有像你一樣表現得熱情,總讓人懷疑對方其實只是逢場作戲,根本沒把自己放在眼裡。
低自我價值。在一段感情中,他們潛意識裡總是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沒有安全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變得患得患失和敏感。一方面希望自己在對方心裡是有地位的,一方面又害怕自己根本不值一提,所以總愛胡思亂想,或者做出一些事情想要考驗對方來驗證自己心中的猜想。
焦慮型依戀:
這類人最大的特徵就是過度依賴關係,極度恐懼被拋棄,情緒波動劇烈。
典型表現:
在一段關係中過度索求關注,他們喜歡頻繁確認伴侶的愛(如:“你真的在乎我嗎?”)。
放大負面信號:將伴侶的短暫疏離解讀為 “ 不愛了 ”,陷入恐慌。
討好行為:犧牲自我需求換取安全感(如過度妥協或黏人)。
情緒爆發:因不安而指責、哭泣,事後又後悔。
矛盾型依戀:
這類人格人群兼具焦慮與回避特質,行為模式混亂不可預測。
典型表現:
反覆無常:上一秒渴望擁抱,下一秒推開伴侶(如:“ 別管我!但你為什麽真的走了?”)。
創傷重現:易被不穩定關係吸引,重覆童年被忽視或虐待的模式。
自我破壞:故意製造衝突測試伴侶忠誠度,卻因對方退縮更焦慮。
有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人群中占比約63%。而在剩下的三種人格類型中,回避型人群占比位居榜首,約為20%。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塑造了回避型人格。
# 02 #
內耗又痛苦,回避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琳娜》中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個人的人格形成和家庭關係密不可分。那麽,回避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呢?
早期親子關係的創傷
回避型依戀人群在童年時期大多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忽視。
遠離家鄉在外打工的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陪伴,隔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觀念守舊傳統,無法及時洞察孩子的成長變化和需求。因為自己從小就很少收到來自家庭的及時關注,內心的需求也沒有得到及時滿足,對正常的親密關係感到陌生,所以逐漸養成一種冷漠疏離的性格。
不安全的依戀環境
糟糕的原生家庭需要一生來治癒。
回避型人群的成長環境大多不同於處於一種冷漠、疏離的狀態。無論是家庭中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爭吵,還是來到新環境缺乏週圍人的及時關心和教導,抑或是提出需求被指責 “ 不懂事、不聽話 ”,這些都給幼小的自己帶去極大的不安感。
當週圍環境總是充斥著爭吵、變動,而年幼的自己又不被關注和理解時,對週圍環境難以消解的恐懼、不安和焦慮日漸成了習慣,於是回避型開始逐漸形成 “ 自保機制 ”。他們習慣在交往加深前及時抽離,只為逃避陌生的親密關係,回到自己熟悉的冷漠、孤獨的安全狀態中。
社會文化對獨立性的推崇
從小時候起,不管是來自社會還是家庭,都喜歡推崇 “ 獨立性 ”。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獨立自主、凡事能自己獨立完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獨立做成一件事情更會被貼上 “ 獨立、強大、能力強、成熟 ” 的標籤。
仿佛獨立=一個人完成大部分事情=成熟的大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
社會對 “ 獨立性 ” 的推崇,也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回避型依戀的合理化。我們賦予獨立太多正面意義,卻失去了依賴愛人和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真實的自己。
# 03 #
活出想要的人生,回避型人格如何自救
走出自我設限的牢籠
生活中,當你遇到一些挫折和難題,你是不是會有這樣的想法:
“ 我其實根本不喜歡這個工作,但是以我的能力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 ”
“ 這個任務真的太難了,我做不到。”
......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旦你處在陌生的高壓環境,你就喜歡為自己預設困難,為自己的停滯不前好放棄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你清楚知道自己面臨了哪些困難,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所以你將一切歸結為:我不夠自律、週圍環境不太好。
久而久之,你習慣了內耗,習慣了負面情緒,行動力越來越缺少,卻無力改變。
在做出改變之前,我們要先學會關注自己真正的感受,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找出自己行為的背後原因,及時清理掉負面情緒,遠離不合適的環境和圈子。
記住,別把問題留著過夜,別讓消極情緒泛濫淹沒自己。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顧及別人的顏面,大膽表達自己的需求。
建立自我價值感,學會愛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不是總愛這樣想/這樣說:
“ 沒什麽好解釋的,反正你也不會理解。”
“ 沒有人會一直愛我,分開是早晚的事。”
“ 你喜歡的只是想像中的我,真實的我根本不值得。”
......
當一個人不能確定逐漸到底夠不夠好的時候,就沒辦法做到大方,以為他的內心對自己的存在充滿羞恥感。
這其實是低自尊的表現,因為不夠愛自己,所以習慣性自我貶低,因而生出長久的自卑。
我們需要明白,只有當我們真正學會接納自己的一切,我們才能學會愛自己,愛自己,才有愛別人的前提。自愛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愛護。不管發生什麽事,都要肯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不會因為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牠應該是個體內部一種自覺的力量和行為。一個不懂得自愛的人不會明白愛的意義,也就不會愛他人。
別做那隻逃避的鴕鳥,勇敢去探索新的環境和關係
“ 我覺得一個人挺好的,談戀愛太麻煩了。”
“ 感覺對方根本沒有把我當朋友,我還是不要去聯繫她了。”
......
因為害怕受傷,所以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感情,可是隨之而來的是孤獨。
詩人顧城寫了這樣一首詩《避免》: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 我不願看見牠
一點點雕落 ”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當你習慣性逃避就以為能夠逃避痛苦,並且逐漸養成一種喜歡逃避的本能反應,那麽我們生命的寬度也被大大限制了,並終將給我們帶來新的痛苦。
所以,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你可能感興趣的
- 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你一定要知道的15件事_來訪者_方式_移情
- 蘭州專注心理健康醫院-蘭州腦康中醫院|關於心理咨詢,你可能會有的7個疑問!_問題_專業性_情緒
- AI時代:“心理干預第三範式”之十大前沿_調節_理論_文化
- 高中生心理障礙如何解決_情緒_青少年_鑰匙
- 心理測試:你喜歡哪幅人魚油畫,測測你近期有沒有生活壓力?_挑戰_心態_調整
- 心理學研究:這三個星座的“人格魅力”,天生碾壓同齡人?_光芒_獅子座_天秤座
- 7月4日12星座運勢預測分析_工作_財運_情緒
- 精通玄門奇術的民國大師,通過一次測算,勘破了蔣介石一生的命數_韋千里_命運_預測
- 鄉村學生的心理困局_調查_農村_土雪
- 實習心理咨詢師——陳婉妍_培訓_成長_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