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能讓你看清一個人的,不是面相,而是吃相_食物_餐桌上_行為
當一個人面對食物,他的吃相細節都在無聲訴說著最本真的、無法偽裝的狀態;
在心理學中,食慾從來不是單一的生理需求,牠是潛意識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看清一個人,吃相比刻意修飾的面相更準確。
口欲期與進食心理
很早以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發展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口欲期”,指的是:
0-18個月大的嬰兒,通過口腔活動,如吸吮、咀嚼、吞咽、咬等,來獲得滿足。
在口欲期,嬰兒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通過口腔活動來探索世界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他會把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放在嘴裡嘗一嘗,嚼一嚼,以此與外界建立聯繫,對本體自我發展出樂觀的看法,也是嬰兒開始獨立與創造的開端。
成年後的進食行為是嬰兒時期的延續變形,如果在口欲期的需求被過度壓抑;
家長過早斷奶,禁止孩子吃手的嘗試,會阻礙認知發展的自然過程,可能導致“口欲期固著”,具體表現為:
個體在口欲期的心理能量未能順利轉移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而是留在口欲期,導致心理發展的停滯。
在人格特徵上呈現過度依賴、被動和在人際關係中執著尋求口頭安慰;
在行為上咬指甲、吸煙和酗酒等喜歡口腔刺激;
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時,會有通過進食高熱量或重口味食物來填補心理需求的情緒性進食。
餐桌上的依戀模式
將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依戀理論中的三種依戀模式泛化到食物中,也能得到三種不同的食物對待模式;
分別是“食物焦慮型”、“食物回避型”和“食物安全型”:
食物焦慮型的人一般經歷過食物短缺、朝不保夕的階段,對待食物就像倉鼠,有囤積欲,不捨得浪費;
哪怕是過期或者已經吃撐的情況下,也想盡可能的保留食物,對資源匱乏有著深處恐懼,害怕重新回到沒有保障的日子;
食物回避型的人會因為各種原因醜化食物,社會審美提倡“白瘦幼”,販賣“上鏡出片”的面容體型焦慮;
一刀切認為脂肪碳水都是“垃圾營養”,乃至妖魔化素食主義,一“吃”就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嚴重的患上厭食癥;
表現為對體重體型的過度關注,有意地限制食物攝入到拒絕進食,這種極端的飲食行為會導致體重顯著下降;
食物安全型的人不挑食,不暴食也不厭食,日常的胃口食慾有波動但能總體能均衡攝入人體所必需的七大營養素;
與食物建立平衡關係,不被食物操縱也不去操縱食物,是心理能量健康運轉的體現。
在餐桌上,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將大幅減弱,可以觀察到不同鮮明個性的人在吃相上的不同;
如完美主義者規矩謹慎,追求細節,強迫行為傾向的人在意菜品的擺放和進食順序;
而在餐桌上不守飲食習慣的人可能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也暴露了對循規蹈矩的厭惡和對失控的隱秘渴望。
咀嚼速度也能作為參考,能看出一個人部分的心理狀態。
快速咀嚼者可能偏急躁,習慣快節奏,生活中目標導向強,追求效率;
也許存在時間焦慮,這種人在工作中大概率傾向多任務並行處理,但易忽視細節;
慢速咀嚼者常常是謹慎性人格,注重過程體驗,決策前反覆權衡要求精準,觀察力敏銳但可能顯得性子被動;
忽快忽慢的混合型,如果不是外界刺激引發情緒波動影響了進食速度,那麽極有可能反映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性格特點。
吃相背後的心理分析
想觀察吃相,晚上這一餐是相對真實的。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提出了“自我損耗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
人的自我控制資源是有限的。
當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使用自我控制來抵制誘惑、執行困難任務或進行決策時,這種自我控制的資源會逐漸消耗,導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
意誌力在白天被大量消耗後,晚餐的進食方式將不自覺回歸到本能的模式,此時獨處抑或在家人的陪伴下,個體將逐漸恢復能量;
也有人會選擇打開自己最喜歡的視頻作為“電子榨菜”,填補用餐的空白;
電子內容成為了精神層面的調味品,緩解了孤獨感,營造虛擬的共同用餐氛圍。
在食物口味的選擇上也能推測出一個人性格行為的可能性傾向,因為牠雖然有文化屬性,可也是個人的選擇。
愛吃甜食的可能是童年的情感代償,更偏向通過食物緩解壓力或尋求快樂;
愛吃辣的往往尋求刺激,具有冒險精神高開放性,願意嘗試接納新事物;
喜歡清淡和原味的人追求健康在意細節,也許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明確的規劃。
在快節奏現代社會,餐桌正在成為人性觀察地,酒桌文化就是通過飲酒、敬酒、勸酒等行為傳遞人情世故、權力關係或情感聯結;
雖在餐桌卻遠離餐桌,帶著不可剝離的壓迫屬性和社會面孔,帶著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社會面具”,牠指的是:
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和他人期望而形成的、呈現給外部世界的自我形象。
個體在社會互動的不同情境下展現出的、被社會接受的“我”的形象並不真實;
酒桌文化與自在吃飯和自在交流毫無關係,人自然狀態下的飲食習慣、咀嚼速度、食物態度和口味等,才能更真實的對外展示自己。
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與其去研究面相星座mbti,不如觀察他如何對待一日三餐,幾葷幾素,在食物面前是舒展愜意的,還是壓抑束縛的。
食慾,是最深的情欲。
對待食物的態度是恒久的,個人的吃相是流動的,餐桌上的碗筷交疊,不僅僅凸顯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本質上彰顯的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你可能感興趣的
-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曾找算命先生測字,給錢時被拒:我不收死人錢_崇禎_宋獻策_德化
- 心理學與潛意識的神秘聯繫_理論_發展_個人成長
- 是什麽主宰了你的人生?你的心還是大腦?來做一下測驗吧_那是心_生活_旅程
- 測測Ta會回頭求復合嗎?若真來你是拒絕還是原諒?曾傷你至深,如今卻要深情回歸?這你也敢信!_感情_寶寶_能量
- 繪畫心理分析師怎麽考?難度大不大?就業方向有哪些?報考時間及流程有哪些?_相關_工作_證書
- 專業與溫度並行的心理咨詢人才培養者|簡單心理Uni團隊招募同行者_課程_教育_工作
- 測測當下他對你的真實想法到底是啥樣的呢?水逆期他的夢境與恐懼,會影響你們的關係走向嗎?_感情_下關_能量
-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識篇_生活_中區_個人
- 4種點心,你最想吃哪種?測你婚後能否當家作主_家庭_家人_決策
- 默念Ta的名字,測測Ta最近過得好嗎?是不是真的愛你?以及未來3個月你們的感情走向?_曖昧關係_能量_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