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香港算命王 > 百科 > 心理測試 > 科普|心理援助的“十不要”!你都了解嗎?_干預_危機_情緒

科普|心理援助的“十不要”!你都了解嗎?_干預_危機_情緒

時間:2024-12-31 08:22:52   來源:香港算命王   關鍵詞:科普,危机,同情,谎言,情绪,援助,现实感,干预,患者,心理,知识科普,危机,情绪,现实感,患者,心理

對心理學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心理援助不只是心理咨詢師一個人的事。

想要治癒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干預。

TA的朋友、親人、老師等所有關係緊密的人實際上都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心理干預,除專業人士外可能都很難做到。

尤其是患者的家人,操作不當的話搞不好會使患者傷上加傷。

因此,特意為各位整理了心理專家提出的一些忠告,其中“十不要”很有概括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PART.01 不要欺騙

心理患者本身就已經很脆弱了,不要欺騙TA們。

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現實感”,即真實地反映現實,有效地應對環境。如果缺乏現實感,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就無法處理好日常事務,生活質量是低劣的。

善意的謊言是對現實感的破壞,這不是愛他,而是害他。也許你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你擔心他接受不了,怕他精神崩潰,所以“善意”了一下。

如明明心理疾病已經很嚴重了,但還是好心“安慰”:沒什麽大病,馬上就可以解決了。

這種出於“安慰”的謊言,一旦被揭穿,帶來的是患者的崩潰。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站在他一邊,支持他,理解他,而不是欺騙他。

PART.02 不要承諾做不到的事

不要向TA們承諾你做不到的事。

心理危機干預本身就需要建立患者和干預者的信任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敞開、深入的關係,通過持續的互動來緩慢探索處理其背後的心理成因。

信任一旦成立,就不容破壞。

為了減少患者的痛苦向患者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本身就是對咨訪關係的一種“背叛”。

虛假的承諾和善意的謊言一樣,最大的壞處是破壞當事人的現實感,讓他生活在假相中,靠幻想來支撐自己,用某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作為精神寄托。有朝一日,謊言被識破,精神就崩潰了。

PART.03 不要強迫回憶

心理咨詢中,通常會回溯來訪者的童年遭遇。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強迫心理患者回憶或說話。

危機干預的基本技術是“暴露”,通過詢問、交談、開座談會、看電影甚至重返現場,讓當事人的情緒得到宣泄。

宣泄具有淨化心靈的作用,可以防止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而且,危機干預越早越好,越徹底越好。

在創傷的記憶被轉移到潛意識中去之前進行干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牠轉移到潛意識,被封存起來了,再去干預,難度會大大增加。

另外,通過暴露,喚起當事人對事件經過的記憶,把支離破碎的記憶整合起來,編製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不完整,往往意味著人格的分離和不統一,這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錯綜複雜的癥狀的來源。

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他感到安全了,他自然會暴露。他不願意暴露,是因為他得到的支持不夠,他感到不安全。所以,我們要做的還是支持,然後慢慢地等待。

PART.04 不要干預TA的情緒

危機干預的基本原則是“正常化”。我們必須不斷強調,當事人在危機狀態下的種種表現都是正常的,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有類似的表現。

TA想哭的時候自然會哭,想發泄的時候自然會發泄。

這是TA自己“正常”的情緒表達方法,既然是正常的,就沒必要去提醒TA,干涉TA。

一味地讓TA堅強“不要哭,你會好起來的”,讓TA宣泄“哭吧,有什麽痛苦哭出來就好受多了”,或是安慰“你笑一笑吧,笑一笑心情就會好很多”,都是在干涉,都是在不尊重TA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也違背了危機干預原則。

給TA安全感,順其自然就好。

PART.05 不要強調同情

TA們不需要你的憐憫和同情,也不需要你抱著“拯救者心態”來拯救TA們。

心理咨詢強調共情,而不是同情。

你在幫助時所流露出的同情只會讓TA們更加不安,恐懼、煩躁和失去自尊。

PART.06 不要試圖取代TA的父母

在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中,咨詢師的表現非常像父母。

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兩者之間的共情和交流,引導孩子表達出其內在需求和心理衝突,而咨詢師也在這樣的環境裡梳理那些沒有被看見,甚至未被察覺的需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適時酌情給出建議,給家長反饋情況。

咨詢師只是扮演一個“好客體”的存在,並不是試圖取代他的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接受別人的愛意味著背叛自己的父母,破壞自己的現實感、擾亂自己的認知功能。容易誘發幸存者綜合征。

PART.07 不要過度給予

過度的給予會造成依賴,導致主觀能動性減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人都有尊嚴,如果感覺到被同情、被施舍,會產生憤怒和敵意。

危機狀態下的心理反應非常複雜,單從情緒來講,就有恐懼、憤怒、焦慮、抑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膽子比較小、把危機評價為遭遇和危險的人容易出現恐懼情緒;

爭強好勝、把危機評價為挫折的人容易出現憤怒情緒;

自我感覺比較好、把危機評價為挑戰的人容易出現焦慮情緒;

思想比較悲觀、把危機評價為喪失的人容易出現抑郁情緒。

另外,在危機的早期容易出現恐懼,然後迅速轉向憤怒,再後來是焦慮,最後是抑郁。

人們往往意識不到牠是危機引起的情緒反應,反而認為牠是現實問題引發的,於是就與當事人同仇敵愾。

憤怒表現為對某些人和事的不滿,發牢騷,懷疑、指責、攻擊某些人的所作所為,矛頭直指政府、名人。當我們與當事人的憤怒情緒產生共鳴的時候,一定要反省:這是不是創傷反應?

PART.08 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

心理咨詢強調“助人自助”,而不是包辦代替。

在心理學中,救世主心態被認為是一種過度的助人動機。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可能會對世界或對某個人產生強烈的使命感,想要幫助別人,使對方感受到快樂,能盡量少的經歷磨難。然而,這種心態並不總是積極的,因為牠可能隱藏著對他人的控制慾望,或者是一種心理補償行為,用來填補個人在其他領域的不足。

無論你是以什麽身份去幫助心理患者的,你都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個藥引,去引導患者自己先找到康復的方法,啟動自我療傷的能力。

而不是將他人的命運背負在自己身上,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TA的不負責。

PART.09 不要造成內疚感

不要造成TA們的內疚,這很容易讓TA們患上幸存者綜合征。

其主要表現為內疚、自責,覺得自己對不起死去的人,覺得自己對他人的死亡負有責任,認為自己不配活下去,應該隨他們而去。

如明明TA也是受害者,卻還是在TA們耳邊說“你可真是幸運,有的人還出世了呢?”“和那些丟掉性命的人比起來,你已經很走運了”“你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我們之前都吃糠咽菜的”……

這些話術只會讓TA們不安崩潰,產生不配得感。TA們可能會因此加深心理創傷,產生心理失衡,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彌補這份“過錯”。

PART.10 不要對過去好奇

揭開TA們的過去傷疤等同於二次傷害。

作為從事危機干預的咨詢師或誌願者,有義務幫助當事人“暴露”,但是,這樣做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施虐心理,而是讓當事人釋放情緒,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

咨詢師或誌願者編制完整的故事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幫助當事人完成人格的整合和統一。

所以,在幫助心理患者的時候,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要咄咄逼人地詢問患者過去的事,要把TA們的情緒和感受放在第一位。

百科小知識

夢見

星座測算

十二生肖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