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牠離我們很近!_患者_病人_行為
(來源:成都市蒲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精神病患者,永遠是在人們恐懼眼神下繞行的一群人,5月25日,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公布了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精神障礙患者達 2億4326萬4千人,總患病率高達 17.5%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600萬人,發病率超過 1%,而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01、抑郁癥
抑郁癥(Depression)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臨床可見,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沈,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感覺活著每一天都是在絕望地折磨自己,消極,逃避,最後甚至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患者患有軀體化癥狀。胸悶,氣短。
02、強迫癥
強迫癥(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03、恐懼癥
恐懼癥原稱恐怖性神經癥,是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惡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癥狀,因而出現回避反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於是極力避免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04、焦慮癥
焦慮癥(anxiety),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癥,是神經癥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兩種形式。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05、失眠癥
失眠癥是對睡眠質和量長時間的不滿意狀況,可以出現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再睡、醒後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並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
06、癡呆癥
癡呆癥反映出中國老齡化進程對精神疾病的深刻影響,分為血管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後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牠們的共同表現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
07、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病程一般遷延,呈反覆發作、加重或惡化,部分患者最終出現衰退和精神殘疾,但有的患者經過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後可保持痊癒或基本痊癒狀態。
08、孤獨癥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將PDD分為5種:孤獨性障礙、Retts綜合癥、童年瓦解性障礙、阿斯伯格綜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獨性障礙與阿斯伯格綜合征較為常見。孤獨癥的患病率報導不一,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2~5/萬人,男女比例約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
09、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常被週圍人認為是個“怪人”。
10、厭食癥
1、厭食癥是一種多見於青少年女性的進食行為異常,特徵為故意限制飲食,使體重降至明顯低於正常的標準,為此採取過度運動、引吐、導瀉等方法以減輕體重。
2、常有過分擔心發胖,甚至已經明顯消瘦仍自認為太胖,即使醫生進行解釋也無效。
3、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脹不適,食慾下降等理由,來解釋其限制飲食。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女性可出現閉經,男性可有性功能減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間歇發作的暴飲暴食。
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對心理健康的認識,盡量第一時間干預,以下列出了心理異常發生的十種常見誘因,希望我們都能正視生活中的困境。
01.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受挫和婚姻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失戀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失戀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是不理性的過激行為,給對方和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隨著現代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對婚姻質量的重視和要求,離婚率在中國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離婚後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經受不住這種變故的打擊,造成心理傷害。一項相關調查表明,目前中國離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壓力過重的約占70%,這一群體非常需要心理支持與幫助。
02.超負荷的工作壓力
在社會整體節奏迅速加快的同時,都市白領群體更是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所困。
他們中的很多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郁等癥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從生理角度講,一個人的精神如果總是高度緊張的話,會造成內分泌功能失調及免疫力下降,易產生各種身心疾病,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03.對網路的依賴心理
網路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對網路有著極大的興趣,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其實,適當上網是有益的,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實生活與網路已經沒有太清楚的分界線,但如果上網是為了逃避現實,不願意正視在現實的所遭遇的挫敗,不願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無力感,那麽,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出現問題,對社會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進而造成心理疾病。
04.生活貧困加重心理壓力
這一群體主要是無業人員和高校的貧困生。
有些人在遭遇公司裁員後,因一時找不到工作,亦或不願意從頭開始,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特別是有家庭的成年人士,懷著對家庭的內疚,在心理壓力與生活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極易導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貧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話題。對於邁入高等學府的有些貧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經濟狀況的窘迫,一方面是虛榮心的作祟,這種現實會加劇矛盾心理,使這些貧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05.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在對事業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往往經不起失敗的打擊。
由於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費太多的力氣,總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現實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當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也有些人因急於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斷自我加壓,總是苛求自己,結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失敗,並誘發抑郁癥、焦慮癥等神經癥。
06.學習任務過於繁重
眾所週知,從某種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是學生,尤其是中學生。
他們天天面對著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復習資料,面對著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負。目前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患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數。
考試壓力所引發的心理癥狀主要有:反應遲鈍過激、焦躁不安、學習恐懼、抑郁及厭學心理。
學習壓力往往只是誘因,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更是來自家庭氛圍、父母關係,有的孩子為了拯救危危可及的家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癥狀,吃著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的卻是父母的心理問題。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緒問題,請家長一定要自我覺察一下,是不是讓孩子承擔了太多事不該承擔的,比如把對自己未來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者在孩子身上汲取本應該由伴侶承擔的情感需求。
07.過分溺愛獨生子女
不少獨生子女任性、自私、不善交際、適應力差等現象已成為家長和學校都感到較為棘手的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卻在家長。
他們對獨生子女過於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除了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懼甚至有暴力傾向。
家長的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竈,這種潛在危機就像定時炸彈,引爆後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08.投資受損後無法承受
近年來,人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如買股票、買彩票、買房子、做生意等等。
這其中既有投資的成分,也有投機的操作,當長期的投入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或資本嚴重虧損時,難免造成人們心理失衡。強烈的挫敗感、情緒的劇烈波動、巨額資金的流失,極可能摧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輕生。
09.老年人缺乏精神關愛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是全社會都應當關注的大事。
目前,中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卻未必盡如人意。
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中國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趨勢,而其主要是由於缺乏精神關懷所致。
由此可見,老人晚年失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
10.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而難以適應。
這種不適應包括很多方面:
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看不慣,又因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郁悶、煩躁;
對單位裡的分配不均看不慣,為自己的報酬偏低而憤憤不平;
因信仰的蒼白而產生失落感、無歸屬感;
因個人技能與現代化的差距而焦急、無奈等等。
在上述這些情況下,如果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疏導和調整,就容易導致人們產生“心病”。
溫馨提示
誘發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還有很多,生活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能很多我們面對的問題,我們都難以預測或不可改變。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失衡也在所難免。
但是是想提醒大家的就是有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是短期的,暫時的,不會對自己造成重大影響的,也可以調節的就不要加重自己的心理陰影。但是一旦發現自己被心理問題所困惑,造成無助,沮喪,抑郁、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了,那請你一定要注意了,很可能形成了心理疾病!請及時尋求心理幫助!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同樣重要!
03
如何治療心理疾病?
1、藥物療法
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需要針對性的藥物,通過適當的治療可以緩解病情。如果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會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開出相應的藥物,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病情就會好轉。
2、心理療法
目前很多醫院都有心理科,如果病人出現心理問題,可以去心理科就診,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心理治療比藥物治療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將負面的情緒轉變成正面的情緒,從而幫助患者消除負面的心理,對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3、運動療法
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可以通過鍛煉來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減輕自己的內心壓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會讓人產生精神上的問題,多做一些運動,緩解一下壓力,釋放一下情緒,幫助緩解病情。
4、自我釋放療法
心理疾病的發病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如果病人在初期就發現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且癥狀很輕,可以進行自我疏解。比如,可以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聽一些輕鬆的音樂,可以出去走走,可以看一場電影,也可以找人聊聊天,出去旅行,去其他的地方,都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放鬆,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
如果病人覺得自己心理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一定要到醫院檢查,醫生會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然後再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心理方面的疾病通常是很難治療的,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要保持樂觀的態度,不要中途放棄,以免加重病情。
原文來源:康美心理,警苑心語,百色市第二人民醫院
轉載來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謝謝。
你可能感興趣的
- 一心心智|全新心理認知訓練方案,助力個體能力全面提升_項目_記憶_注意力
- 象棋布局陷阱飛刀,布局詭譎莫測,攻殺絕妙至極!_老將_那紅_因為
- 面對母親的突然離世,每個人的心理反應會有所不同_孩子_侯瑞靈_情緒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走運的6大徵兆_舍離_能量_精神
- 測試:下面盤子你最喜歡哪一個,測最近你會遇上什麽好事_心理_超準_好友
- 成都心理咨詢|愛說臟話的人,比不愛說臟話的人心理更健康!_情緒_壓力_服務
- 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旗幟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_約翰·華生_研究_威廉·詹姆斯
- 《心理測量者》:在冷酷的科技之眼下探索人性的深淵_劇情_西比拉_作品
- 我的心理咨詢師,是AI_李冬冬_工作_人類
- 四柱八字預測婚姻的方法都是哪些_配偶_夫妻_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