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i還是e?別輕易讓孩子參與這類測試_性格_結果_家長
你是 i人還是 e人?
席卷全球的MBTI測試
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新名片”
所謂MBTI
簡單說就是通過一系列問題測試
用4個字母描述一個人的性格
MBTI將人格特質分為:
內傾(I)-外傾(E)
感覺(S)-直覺(N)
思維(T)-情感(F)
判斷(J)-感知(P)
4組相互獨立的傾向
在此基礎上排列組合形成16種類型
每種類型都有
獨特的性格特徵和擅長之處
除MBTI測試外
卡特爾16PF、PDP、九型人格等
也是在網上比較受歡迎的
性格測試
起初,參與測試者
大多只是把牠們當成一個小遊戲
“玩玩而已,不必當真”
測試結果也多用於非正式的社交場合
比如和朋友分享
在網路上尋找“同類”
但近年來
性格測試的“價值”被不斷放大
比如
有不少應屆大學生反映
在求職過程中發現
很多企業除設置筆試、面試外
還要求參與性格測試
不少學生因測試結果不合格
而錯失心儀崗位
“3輪面試都過了,最後卡在了性格測試”
“剛做完測試,被通知與意向崗位要求不符”
”“測試結果顯示我缺乏進取心和抗壓能力”
……
△ MBTI 16型人格對應的理想職業
如今,就連小孩子也被“拉”了進來
許多自媒體開始大力宣傳
用性格測試結果
指導家長“提升育兒效率和效果”
該不該讓孩子做性格測試?
性格測試真的能提供科學育兒指導嗎?
針對這些問題
社會上有不同的討論聲音
↓↓
性格測試能帶來更好的“認知”
一種觀點認為,性格測試能幫助家長大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從而“事半功倍”地進行引導和教育。
根據測試結果,家長可以順著孩子的特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養成習慣,發揮出自身優勢,成為想成為的人。
比如,如果孩子測試為e人,即滿足以下特質:
1.社交活躍:喜歡與他人交流和互動,社交活躍。
2.樂於表達:通過口頭表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
3.通過互動學習:在社交環境中,學習和吸收知識效果佳。
那麽,家長就可以適當調整育兒策略,幫助孩子“通過互動獲取能量”:
1.支持社交需求:鼓勵參加適合他們的社交活動,提供他們更多互動機會。
2.培養合作能力:幫助他們學會與他人有效溝通、合作方式。
3.鼓勵口頭表達:鼓勵他們多思考、分享觀點和經驗。
4.提供及時反饋和獎勵:他們喜歡獲得關注和讚揚,父母的及時反饋有利於激發動力。
同理,如果孩子是i人,意味著他更習慣“通過自身獲取能量”,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喜歡獨處、少言寡語、愛內向思考、注意力集中等。
根據這些特點,家長可以採取另一套思路,如重視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給予他們安全感和支持,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接納;鼓勵他們通過寫作、繪畫等方式表達想法和感受,培養創造力和內在動力;更加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給予充足的時間適應變化,提供更安靜的學習環境等。
不被定義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但另一觀點認為,孩子不應該參與性格測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性格”是一種個體內部的行為傾向,牠具有整體性、結構性、持久穩定性等特點,是每個人特有的,可以對個人外顯的行為、態度提供統一的、內在的解釋。
而這些所謂的性格測試,將世界上所有人劃分為16個類型,無疑是一種缺乏科學性的過度簡化。
同時,一個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變化的。對於尚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特徵並未定性,如果只在某個階段進行測試,所得到的結論自然是片面的、不準確的。
更危險的是,性格測試結果容易導致一個人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創造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個術語,前者認為自己是“不可改變的”,後者則不以現在的身份來定義自己。
換句話說,接受性格測試的孩子,等於過早地被“貼標籤”。
當家長用固定的思維方式看待孩子,給孩子貼上XX型人格的標籤後,他們可能真的會被我們塑造成所謂的“那類人”。舉個例子:
1.孩子參加了一個性格測試,測試結束後,被認定為“內向型人格”。
2.作為家長你也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網上一些所謂的“內向型人格”表現,你發現,許多描述都和孩子平時的行為吻合。於是,你認為孩子真的一個“內向的人”。
3.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你會對孩子的部分行為進行過度“解讀”,對孩子的社交和學習能力產生質疑。這種“不信任”也會加劇孩子對於自我的錯誤看法,認為自己果然是個“內向的人”,於是越來越排斥與人交往、逐漸封閉自我。
利用測試結果“改變”自身,很困難;但利用測試結果“標籤化”,卻很容易。
“標籤化”帶來的後果是,孩子會對所有錯誤的標籤變得盲目或無知,不去考慮“未來的自己”並努力成長,卻容易通過說“我就是一個xx”來為當下自己的平庸表現辯護。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麽要讓孩子用固定的思維方式看待自己?
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孩子天生溫和安靜,喜歡自己玩耍;有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需要別人陪伴,愛和別人交流……
作為家長,我們或許不必強行改變他們的性格,讓孩子產生羞愧、內疚的心理負擔。
不被 i人、e人、“社牛”、“社恐”的標籤束縛住,任何性格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你會給孩子做性格測試嗎?
你認為測試結果是否有參考性?
歡迎評論討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
- 如何通過AI心理咨詢,獲得高效的情感支持_情緒__hs_人際關係
- 狐大醫|臨近期末越學越廢?試試這五個心理調適措施_情緒_策略_陳瑞婕
- 成都青少年心理咨詢|一提學習就磨蹭,一說玩就積極式怎麽回事?_孩子_家長_壓力
- 測測生肖狗人,哪年有坎?財運如何?事業還能提升嗎?_大運_婚姻_地支
- 存在主義心理咨詢中的自主意誌、偶然性與意義感,杭州武漢哈爾濱心理咨詢機構_生活_因為_潛意識
- 婚姻心理咨詢:關係“生病”了,該找誰?_伴侶_模式_雙方
- 狠狠搞錢!選擇心理咨詢師證,未來可期_收入_專業_機構
- 2025年財運最好的三大生肖預測_輝煌_財富_部分
- 美國女預言家:曾精準預測總統壽命,也曾預言中國,她說了啥?_珍妮迪克遜_羅斯福_能力
- 一個人在家想吃麵,你會選擇做哪種面吃?測你最真實的一面_生活_陽光和_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