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906-0113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波波夫(  Π),俄國物理學家,無線電通信的創始人之一。1859年3月16日生於烏拉爾,1906年1月13日卒於彼得堡。1882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隨後受聘到琅施塔得水雷學校任教。1888年H.R.赫茲的實驗、法國E.E.布冉利和英國O.J.洛奇關於金屬粉末檢波器的研究報告,啟發波波夫建立電磁波可以傳輸信號的信念,於1894年製成了一台無線電接收機。接收機使用了經他改進的金屬粉末檢波器,並首次在接收機上使用天線,提高了機器的靈敏度。這台機器主要用於檢測雷電,故稱雷電記錄儀。1895年5月7日波波夫發表論文《金屬粉末與電振蕩的關係》。不久,波波夫用電報機代替電鈴作接收機的終端,形成比較完整的無線電收發報系統。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及其助手在相隔 250米的建築物之間傳送了一份簡短電報。1897年在琅施塔得建立無線電台,同年夏在相隔5公里的兩艘軍艦非洲號和歐洲號之間實現了通信。1900年初,波波夫使電台的通信距離增加到45公里。為了紀念波波夫在無線電方面的卓越貢獻,1945年蘇聯政府將5月7日規定為蘇聯無線電節。
     

     

      1877年,18歲的波波夫考入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系,後又轉學到森林學院。在那裡,他研究出了用電線遙控炸藥爆炸。研究成功以後,同學們都叫他“炸藥專家”。波波夫29歲那年,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消息傳到俄國,他被強烈地吸引住了。他興奮地說:“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裝設電燈,對廣闊的俄羅斯來說,只不過照亮了很小的一角;要是我能指揮電磁波,就可以飛越整個世界!”第二年,波波夫就成功地重複了赫茲的實驗。在一次公開的講演中,他提出了可以用電磁波進行無線電通信的設想。1894年,波波夫製成了一台無線電接收機,他第一次在接收機上使用了天線。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線。
     

     

      1895年5月7日,在彼得堡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波波夫宣讀了論文《金屬屑同電振蕩的關係》,並且表演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表演結束後,波波夫充滿信心地說:“最後,我敢於表示這樣一個希望,我的儀器在進一步改良以後,就能夠憑借迅速的電振蕩進行長距離通信”。幾十年以後,這一天被定為“無線電發明日”。波波夫的論文和表演被有關刊物發表後,立刻引起了全球學術界的關注。
     

     

      後來,波波夫用電報機代替電鈴,當做接受機的終端,這種裝置就成了一台無線電發報機。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助手雷布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正式進行了用無線電傳遞莫爾斯電報碼的表演,在場的觀眾有一千多人。表演的時候,接收機裝設在物理學會會議大廳裡,發射機放在附近森林學院的化學館裡。雷布金拍發信號,波波夫接收信號,通信距離是250米。物理學會分會會長佩特羅司赫夫基教授把接收到的電報字母逐一寫在黑板上,最後得到的報文是:“海因裡希·赫茲”。它表示波波夫對這位電磁波的發明者的崇敬。這份電報雖然很短,只有幾個字,它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確內容的無線電報。
     

    關鍵詞:家亞歷山大-斯塔帕諾維奇-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