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962-0224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胡適(1891一1962)中國現代學者。原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上海中國公學肄業。早年接觸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赴美國,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從學子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革命。同年7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發表新詩集《嘗試集》,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19年7月在《每週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以改良主義反對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歷史研究方法,影響頗大。

      1922年離開《新青年》,創辦《努力週報》。認為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是“海外奇聞”,宣揚“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聯邦制”的主張。九一八事變後,創辦《獨立評論》,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並發表“全盤西化”主張,1938年任駐美大使,代表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美互助條約》。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任國民大會主席,領銜提出《戡亂條例》。1948年去美國。後在台灣去世。

      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白話文學史》(上卷)、《胡適文存》等。

     

    關鍵詞: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