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856-0709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阿伏加德羅

      阿伏加德羅(AmeldeoAvogard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1776年8月9日生於都靈的一個貴族家庭。1792年8月9日入都靈大學學習法學,1796年獲法學博士,以後從事律師工作。1800~1805年又專門攻讀數學和物理學,爾後主要從事物理學、化學研究。
      1811年,提出分子說:分子由原子組成。推出同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同數目的分子,又稱阿伏加德羅定律。
      1803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學論文。1809年任韋爾切利學院自然哲學教授。1811年被選為都靈科學院院士。
      阿伏加德羅畢生致力於原子-分子學說的研究。1811年,他發表了題為《原子相對質量的測定方法及原子進入化合物時數目之比的測定》的論文。他以蓋·呂薩克氣體化合體積比實驗為基礎,進行了合理的假設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並把它與原子概念相區別,指出原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獨立存在的最小粒子。單質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則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組成。文中明確指出:“必須承認,氣態物質的體積和組成氣態物質的簡單分子或復合分子的數目之間也存在著非常簡單的關係。把它們聯繫起來的一個、甚至是唯一容許的假設,是相同體積中所有氣體的分子數目相等”。這樣就可以使氣體的原子量、分子量以及分子組成的測定與物理上、化學上已獲得的定律完全一致。阿伏加德羅的這一假說,後來被稱為阿伏加德羅定律。
      阿伏加德羅還根據他的這條定律詳細研究了測定分子量和原子量的方法,但他的方法長期不為人們所接受,這是由於當時科學界還不能區分分子和原子,分子假說很難被人理解,再加上當時的化學權威們拒絕接受分子假說的觀點,致使他的假說默默無聞地被擱置了半個世紀之久,這無疑是科學史上的一大遺憾。直到1860年,意大利化學家坎尼扎羅在一次國際化學會議上慷慨陳詞,聲言他的本國人阿伏加德羅在半個世紀以前已經解決了確定原子量的問題。坎尼扎羅以充分的論據、清晰的條理、易懂的方法,很快使大多數化學家相信阿化加德羅的學說是普遍正確的。但這時阿伏加德羅已經在幾年前默默地死去了,沒能親眼看到自己學說的勝利。
      阿伏加德羅是第一個認識到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說奠定了原子一分子論的基礎,推動了物理學、化學的發展,對近代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四卷著作《有重量的物體的物理學》(1837~1841年)是第一部關於分子物理學的教程。
      1856年7月9日阿伏加德羅在都靈逝世。
    [編輯本段]阿伏加德羅常數
      阿伏伽德羅常數指摩爾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電子等)所含的微粒的數目。阿伏加德羅常數一般取值為6.023×10^23/mol。 12.000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數目,因意大利化學家阿伏加德羅而得名,具體數值是6.0221367×10^23.包含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的物質的量是1mol.例如1mol鐵原子,質量為55.847g,其中含6.0221367×10^23個鐵原子;1mol水分子的質量為18.010g,其中含6.0221367×10^23個水分子;1mol鈉離子含6.0221367×10^23個鈉離子; 1mol電子含6.0221367×10^23個電子.
      這個常數可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測定,例如電化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根據各不相同,但結果卻幾乎一樣,差異都在實驗方法誤差範圍之內.這說明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客觀存在的重要數據.現在公認的數值就是取多種方法測定的平均值.由於實驗值的不斷更新,這個數值歷年略有變化,在20世紀50年代公認的數值是6.023×10^23,1986年修訂為6.0221367×10^23.
      由於現在已經知道m=n·M/NA,因此只要有物質的式量和質量,NA的測量就並非難事。但由於NA在化學中極為重要,所以必須要測量它的精確值。現在一般精確的測量方法是通過測量晶體(如晶體硅)的晶胞參數求得。
      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
      已知NaCl晶體中靠的最近的Na+與Cl-的距離為d 其密度為P 摩爾質量為M
      計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公式
      1mol NaCl 的體積為 V=M/P
      而NaCl是立方晶體,四個NaCl分子所佔的體積是(2d)^3
      1mol NaCl 的個數為 V/[(2d)^3/4]=V/2d^3
      所以阿伏加德羅常數=M/2Pd^3
      如果P是原子密度,則八個原子所佔的體積是(2d)^3
      阿伏加德羅常數=M/Pd^3
      “阿伏加德羅常數”現稱“阿伏加德羅常量”
    [編輯本段]阿伏伽德羅定律
      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1.範圍:氣體
      2.條件:同溫 同壓 同體積
      3.特例:氣體摩爾體積
      推論:[為理想氣體狀態下]
      P:壓強
      V:體積
      n:物質的量
      R:常數
      T:溫度(開爾文=273+t t為攝氏度)
      1. p1V1/T1=p2V2/T2
      2.pV=nRT=mRT/M(R為常數)
      3.同溫同壓 V1/V2=N1/N2=n1/n2 ρ1/ρ2=n1/n2= N1/N2
      4.同溫同體積 p1/p2=n1/n2=N1/N2
      5.同溫同壓同質量V1/V2=M2/M1
      6.同溫同壓同體積m1/m2=M1/M2
    [編輯本段]阿伏伽德羅計劃
      一百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存放於法國巴黎的由鉑銥合金製成的國際千克原器為“千克”的標準。不過德國一家科研機構最近宣佈,借助一個“完美硅球”,科學家正嘗試重新定義“千克”。
      德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日前發佈的新聞公報介紹,該機構和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阿伏伽德羅計劃”已經獲得重要進展,目前已製成了由硅28構成的一個完美球體。科學家希望借助這個硅球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千克”。
      據德國媒體報道,現有的由鉑銥合金製成的國際千克原器存放於法國首都巴黎,但它已“神秘地”比原來輕了50微克,給從事科學研究和數據統計等精密工作的人帶來不少麻煩。
      “阿伏伽德羅計劃”的目的是通過精確測算出“完美硅球”內究竟有多少個原子,從而在測定阿伏伽德羅常數(即一摩爾任何物質中所包含的基本單元數)中獲得新的突破,進而將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回歸到與恆定常數相關的定義中,而不是依靠一個“原器”,或者其他什麼會變化的東西來計量。
      德國等國科學家製造的這個“完美硅球”球體非常接近理想球體,由球體中心至表面任何一點的距離誤差不超過3千萬分之一毫米。這個球體的直徑大約為10厘米,它的99.99%是由硅28構成的,晶體結構近乎完美。

    關鍵詞:化學家,阿伏加德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