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936-1019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魯迅對中國人的影響力是深遠的、不可估量的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時25分,一貫言辭激烈、最富戰鬥性的作家魯迅,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9號寓所。

    10時,遺體送到萬國殯儀館。殯儀館的弔唁大廳、走廊,都掛滿了輓聯,直到大廳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繩子掛滿了雪白的挽幛。前來弔唁的有工人、學生、小販、報童、人力車伕、學者,在3天公開弔唁中,前往瞻仰遺容的人民群眾,絡繹不絕,近萬人。

    21日下午3時,在萬國殯儀館舉行大殮。22日下午開始出殯。出殯前,從萬國殯儀館門前,膠州路、極司斐爾路、兆豐路,早已站著長長的隊伍。出殯時,由治喪委員會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和巴金、蕭軍幾位作家扶柩上了靈車。青年藝術家抬著司徒喬畫的魯迅先生的巨幅遺像,作為送葬隊伍的前導。隊伍跨著沉重步伐前進,沿途又有許多群眾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隊伍越來越長。

    蔡元培主持了在萬國公墓舉行的葬儀,宋慶齡、鄒韜奮、章乃器、田軍、內山完造等講了話, 胡愈之致哀詞。在哀樂聲中,由宋慶齡、沈鈞儒將一面白綢的繡著“民族魂”的旗子,覆蓋在靈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這位倔強的騎手和戰士告別,靈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呂驥、冼星海臨時譜寫的《安息歌》:願你安息,安息!願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裡……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1902年留學日本,初學醫。1906年發表《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抨擊康、梁改良派,1909年8月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編務工作。同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陸續發表《阿Q正傳》等小說,出版了《吶喊》、《熱風》等專集,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很大影響。1926年8月,因支持學生運動,受北洋政府迫害,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轉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憤然辭職。同年10月移居上海,此後創作了大量雜文和其他文學作品,深刻分析各種社會問題。1930年以後,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1936年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生前著作、著譯甚豐。

    在逝前的一個月,魯迅於9月5日,在題為《死》的文章中,給妻子許廣平寫下了如下遺囑:

    (1)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3)不要作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4)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5)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6)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7)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安葬魯迅時,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5000餘
    人自動為魯迅送靈。魯迅巨幅畫像為司徒喬所繪

    魯迅夫人許廣平(右1)、兒子周海嬰(右2)、宋
    慶齡(右3)、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在魯迅墓前

    魯迅一家人

    紀念魯迅的木刻畫

     

    關鍵詞:魯迅,蔡元培,宋慶齡,周海嬰,許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