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812-0914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將軍和皇帝拿破侖一世於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侖.比歐拿巴特。法國只是在他出生前15個月左右才獲取科西嘉。年青時拿破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認為法國人是壓迫者。但是拿破侖卻被父親送到法國軍事院校學習。1785年畢業時,他年僅十六歲,就開始在軍隊當少尉。
      四年後,法國革命爆發了,剛成立不久的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幾年之內就捲入了同幾個外國列強戰爭的急流之中。老天頭一回賜給了拿破侖出人頭地的機會,他指揮炮隊在1793年土倫包圍戰中,從法軍和英軍手中收復了土倫。此時他已經放棄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義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蘭西共和國人。他在土倫包圍戰中立下了戰功;被提升為旅長,1796年又被提升為駐意大利法軍司令。從1796年到1797年,拿破侖在意大利贏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隨後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侖率領法軍入侵埃及,這次出征慘遭失敗。雖然拿破侖的軍隊在陸地上取得了全盤勝利,但是納爾遜統率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海軍摧毀了法蘭西共和國艦隊。1799年拿破侖放棄了他在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共和國的軍隊,返回法蘭西共和國。
      拿破侖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發現人們記憶猶新的是他指揮意大利之戰的成功而不是出征的潰敗。拿破侖利用這一優勢,一個月後就與阿貝?西葉雨及其他人一起發動了一次政變,宣告成立一個新政府──執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執政。雖然拿破侖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備的憲法,並為民眾投票通過,但那只不過是他實行軍事獨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戰勝了政變中的其他同謀者。
      因此拿破侖飛黃騰達的速度令人吃驚。1793年8月在土倫包圍戰之前他只不過是個無名鼠輩,一個24歲的非完全法蘭西共和國血統的小軍官;不到六年以後,年僅30歲的他就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無庸爭辯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寶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侖在執政期間,對法蘭西共和國的行政和法律體制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蘭西共和國的金融結構和司法制度;創辦了法蘭西銀行和法蘭西大學;實行了法蘭西共和國行政的中央集權制。雖然其中的每項改革對法蘭西共和國本身產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響,但是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沒有什麼影響。
      但是拿破侖所進行的改革中有一項肯定遠遠地超過了法蘭西共和國國界,這就是創編了法蘭西共和國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體現了法蘭西共和國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無血統特權,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與此同時法典還與過去的法蘭西共和國法律和風俗相近到足以使法蘭西共和國大眾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總之,法典穩健適度,條理清晰,簡潔明瞭,令人誇口稱頌。因而法典不僅在法蘭西共和國一直得到實施(今日法蘭西共和國的民法與原版的《拿破侖法典》明顯相似),而且經過局部的修正也為許多其他國家所採用。拿破侖一貫主張的方針就是做革命的保衛者。但是1804年拿破侖卻正式宣佈自己為法蘭西帝國皇帝,而且還讓他的三個兄弟在歐洲的其他國家登極。他的這些行為無疑引起了一些法蘭西共和國共和黨人的忿恨──他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對法蘭西共和國革命理想的徹底背叛──但是拿破侖所面臨的唯一嚴重的困難卻是來自對外戰爭。
      1802年拿破侖在亞眠與英國簽訂了一項和平條約,目的是使法國在歷經十多年連綿的戰爭後有個喘息之機。但是翌年和平條約就被撕毀,法蘭西帝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同盟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長期的戰爭。雖然拿破侖的軍隊在陸地上不斷地贏得勝利,但是不打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海軍就無法征服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5年拿破侖時運不濟,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海軍勢如破竹,取得了徹底勝利,此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雖然拿破侖僅在特拉法加海角戰六周後大破奧俄聯軍,取得了極其輝煌的勝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補償他那海軍的重大慘敗。
      1808年拿破侖使法蘭西帝國捲入了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場長期而無目的的戰爭,使法軍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侖鑄成的致命大錯是他的征俄之戰。1807年拿破侖會見俄國沙皇,簽訂了提爾西特協議,發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誼。但是亞歷山大一世拒絕接受大陸政策使這種聯盟卻逐漸出現了惡性分裂,1812年拿破侖率大軍入侵俄國。
      戰爭的結局為人所共知。俄國部隊在一般情況下避免與拿破侖進行對陣戰。於是他得以迅速出擊,到九月份就已經佔領了莫斯科。但是俄國人點然起漫天大火,幾乎使全城化為灰燼。拿破侖在莫斯科等待五個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為泡影,於是終於決定撤軍,然而為時已晚。俄國的軍隊以逸待勞,俄國的冬天殘酷無情,法軍供給短缺,這一切立刻使法蘭西帝國士兵心驚膽顫,亂作一團,相互踐踏,結果能活著逃命者還不足百分之十,面對如此情況,拿破侖又一次離開了自己的軍隊,隻身返回法國本土,即刻組建軍隊準備迎擊那些隨時有可能背叛法國的人。
      不出所料,奧地利和普魯士都認識到現在是他們擺脫法蘭西帝國的妙時良機。他們共同會師攻打拿破侖。1813年拿破侖在來比錫戰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毀滅性的失敗。翌年他宣告辭職,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上,這裡不應該是他人生的終點,作為一個影響了整個歐洲半個世紀的領袖,這樣的離開自己的舞台並不光彩。他要與命運抗爭,要與他的人民在一起。
      1815年他從厄爾巴島奇跡般的逃回法國,在法國他不費一槍一彈奪回了帝位,歐洲的列強們驚奇了,恐慌了,害怕了。面對這樣的威脅,歐洲列強再次對他宣戰。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成了拿破侖最終謝幕的舞台。滑鐵盧之戰後拿破侖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上,於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裡死去。
      拿破侖的戎馬生涯矛盾重重,變化莫測。他在戰術上的指揮天才令人拍手叫絕,如果僅從這方面來判斷,也許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將軍。但是從重大的戰略上來看,他卻犯下令人瞠目的錯誤,如對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和俄國的入侵。拿破侖的戰略錯誤非常嚴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將軍。這一評價有失公允嗎?我認為不是的。毫無疑問,評價一位將軍是否偉大的一個標準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傷亡。因此評價像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這樣最偉大的將軍就不會引起爭論,因為他們的軍隊從未打過敗仗。拿破侖最終被打敗了,因而他在國外征服的領土也如漫天浮雲,隨風飄散。1815年他最終失敗後,法蘭西共和國佔據的領土比1789年革命爆發時還要少些。
      毫無疑問,拿破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人們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並論,但是兩者之間有著極其重要的區別。希特勒是用幻想構建社會並用最簡單的方法將其實現,而拿破侖則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他對聳人聽聞的大屠殺沒有特別的興趣,他寧願用時間看看地圖考慮下一個進攻目標,是自己戴上戰神的桂冠。拿破侖的統治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不能和納粹集中營相比。
      而隨著軍事冒險的不斷成功,拿破侖對權利與勝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說:“要主宰世界只有一個訣竅,那就是要強大,因為力量強大就無所謂錯誤,也沒有幻想可言;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拿破侖對自己的駐俄大使、力勸他不去征討俄國的科古蘭不屑一顧的說:“一場漂亮仗會使亞歷山大(俄皇)清醒過來。”即使是在他從俄羅斯鎩羽而歸之時,還是拒絕了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調停建議。我們回顧拿破侖帝國的歷史,不難發現,在1812年以前,法國與歐洲國家簽定的《亞眠和約》與《提爾西特和約》,都承認了法國在歐陸的特權和優勢,如果他在那時收手,作一個“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這種地位。但他慾壑難填,要做與中世紀查理曼大帝相當的皇帝,最終把幾乎歐洲所有的國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拿破侖[1]名聲顯赫,人們容易過高地估計他的影響。他在短期內的影響確實很大,比亞歷山大大帝也許還要大,雖然遠不如希特勒(據估計在拿破侖戰爭中死亡的法國士兵將近50萬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德國人有800萬名)。無論如何,拿破侖的活動在數目上和對其同代人生活的影響都遠不如希特勒。
      從長期影響來看,拿破侖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亞歷山大。拿破侖在法蘭西帝國進行了廣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蘭西帝國人口還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實地看待這樣的政治改革。從對法蘭西帝國個人生活的影響來看,他的改革遠遠不如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發生的規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據說拿破侖時代為鞏固法國革命時期的成果和確保法國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時機。因此在1815年法國君主制度最終復辟時,這些變化已經如此深入人心,恢復舊制度的社會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變化是發生在拿破侖之前,1799年拿破侖開始執政時要回到原來狀態看來就已經為時過晚了。儘管拿破侖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還是為在全歐洲傳播法國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侖對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有巨大的間接影響。他對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實力,使它在幾年的時間裡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這個實際上的自治時期,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開始了。
      拿破侖做了一筆交易,這件事看來和他的主要意圖無關,然而卻成為他一生中產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響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侖向美國出售了一片遼闊的土地。他認識到要保衛法蘭西共和國在北美佔據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掠奪,想必是非常困難,此外他資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約也許是整個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土地轉讓,使美國成為一個接近佔有一個洲的面積的國家。如果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就很難預料美國將會是個什麼樣子,肯定會與今日的美國迥然不同。的確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美國能否成為一個大列強國都很難說。
      當然拿破侖並不是促成簽訂路易斯安那契約的唯一因素,美國政府顯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蘭西共和國要價非常低廉,似乎無論哪屆美國政府都有可能願意做這筆生意,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領土的決定卻只是通過拿破侖一個人做出的。

    關鍵詞:拿破侖,科西嘉,阿雅克修,拿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