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968-0123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中國醫療隊在坦桑尼亞:傳遞愛心已持續達40多年
       
       “醫療隊員到坦桑,兄弟情誼似海洋,白求恩的榜樣永不忘,毫不利己日夜忙……”
     
       這是上世紀70年代攝制的紀錄片《中國醫療隊在坦桑尼亞》中的一首插曲。1964年8月,第一支中國醫療隊抵達坦桑尼亞,從此開始了迄今已持續40多年的愛心傳遞。
      
        心花怒放的時刻在桑給巴爾椰樹總醫院遇到隋大夫時,她剛做完一例剖腹產手術,渾身上下大汗淋淋,好像被水澆過似的。

      53歲的隋大夫來自江蘇,有個好聽好記的名字:燦爛。她是醫療隊裡年齡最大的隊員,到坦桑已經一年半,被稱為椰樹總醫院婦產科“No.1”,救了數不清的難產婦女的命。

      在坦桑,醫療隊把做手術戲稱為“蒸桑拿”,上手術台要穿雨靴和皮圍裙,下手術台時手術衣全被汗水濕透。隋大夫說,她每天總得出好幾身大汗——產房沒有空調,風扇不好使,產婦比她高大沉重得多。

      桑給巴爾中國醫療隊隊長王鵬來介紹說,隋大夫一到桑島就在翻譯陪同下看門診、查房和做手術,兩個月後斯瓦希里語和英語“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每天單獨值班,深更半夜隨叫隨到,從不發一句怨言,下了班還幫著廚師做包子、花卷等麵食,是醫療隊的生活組長。

      這裡醫療環境簡陋,生活條件艱苦,精神上寂寞孤單,想家時只能在海邊轉一轉。“什麼時候是最開心的時刻?”面對記者的提問,隋大夫說:“搶救病人時,整顆心都懸著。孩子平安落地,自己心裡也放下一塊大石頭,那一刻真是心花怒放,覺得沒有白來。”性格爽朗的隋大夫邊說邊笑,笑容和她的名字一樣燦爛。

      蔫了的青菜

      來自山東的針灸大夫劉振峰在達累斯薩拉姆市莫希比利醫院工作,曾為坦桑尼亞前總統姆卡帕治療關節炎,令他病情大為好轉。

      面對記者的同樣問題,劉大夫用平和的口氣回答說:“上班時最開心。”

      劉大夫說:“有個患神經性耳聾的小姑娘,只有12歲,媽媽要把小姑娘送到聾啞學校去,我勸她再等一等。經過兩個月的針灸,小姑娘的聽力逐漸恢復了,現在繼續在原來學校上學。”

      坦桑尼亞實行福利醫療制度,看病基本不用花錢,但有的病人連路費都掏不起,劉大夫便會自掏腰包。在離達累斯薩拉姆市區十幾公里的一個村莊裡,有個小姑娘也患了神經性耳聾,劉大夫不僅給她看完病回家的路費,還給她下次複診時的路費。

      劉大夫說:“我到過她的家,連床都沒有,就一張蓆子鋪在地上。小姑娘沒有爸爸,和媽媽、姥姥一起生活,家裡沒什麼固定的經濟來源。我去了,她們就給我煮青菜吃,雖然菜葉都蔫了,可那份心意我很感動。”

      坦桑人如是說

      在坦桑尼亞,中國醫療隊駐地幾乎每天夜裡都能聽到叫急診的門鈴聲或救護車引擎的轟鳴聲,哪裡有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哪裡就有中國醫生的身影。“中國醫生對我們幫助很大,特別是在深夜和病人病情危重複雜的時候”,椰樹總醫院副院長赫邁德說。

      莫希比利醫院檢驗科負責人奧古杜說:“中國醫生每天都比當地醫生來得更早,走得更晚,他們的工作方式對坦桑醫生有很大影響。”

      達累斯薩拉姆一位名叫薩法尼的司機說:“中國醫生醫術高明,這裡的人都更願意找中國醫生看病。”
     
       莫希比利醫院副院長斯瓦依說,他年輕時之所以選擇胸外科專業,主要是因為受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醫療隊裡的一位郭大夫的影響。中國醫生填補了坦桑的許多醫療空白,“我們需要更多的中國醫生”。

      坦桑尼亞衛生部首席秘書吉達維說:“中國醫生培訓了很多(坦桑)醫生,治好了很多病人,提供了大量藥物。他們是我們的好朋友,讓坦桑尼亞人更多地瞭解了中國。”

      中國醫療隊不僅活躍在坦桑尼亞,也活躍在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蘇丹等非洲其他許多國家。中國與非洲深厚的傳統友誼,就是靠他們,以及更多像他們這樣的奉獻者的努力,日積月累,涓滴積聚,終成今日之浩瀚海洋。

    中國醫療隊援外歷史 

       對外援助是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世界和平、保障國家安全、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41年來中國派遣的援外醫療隊,不僅為所在國家治癒了大量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療奇跡,更成為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真誠友好、團結合作關係的重要舉措。  
     
        1963年,阿爾及利亞政府通過國際紅十字會向全世界發出緊急醫療援助的呼籲,當時,我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元氣未復,但為了支援阿爾及利亞政府和人民,中央領導仍毅然作出決定,第一個響應阿政府的邀請,迅速組織以湖北省為主,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江蘇、遼寧、長春等地的24名優秀醫務人員,組成了第一支中國醫療隊赴阿爾及利亞工作。從此,拉開了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以醫療隊為主要形式的衛生合作和援助的序幕。  

        從1963年至今,中國先後向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歐洲和大洋洲65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務人員18000餘人次。目前,正在國外工作的中國醫療隊共42個,分佈在40個國家,共1100人。中國大陸除西藏、新疆、貴州、海南外,全國各地衛生部門都承擔了醫療隊的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4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醫療隊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各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幫助下,不僅治癒了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且還成功地開展了心臟手術、腫瘤摘除、斷肢再植等難度較大的技術服務,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們不僅利用現代醫療技術,而且還將針灸、推拿等中國傳統醫藥技術以及中西醫結合的診療辦法帶到世界各地,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為所在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跡”。  

        目前,中國醫療隊共診治疾患約2.4億人次。 

       同時,援外醫療隊員還注意幫助扶植當地的醫療醫務水平,他們通過與當地醫務人員一起工作,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等各種形式,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受援國醫療診治技術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長期的醫療工作中,醫療隊還熱情地為我使館人員、援外工程人員、當地僑民等服務。援外醫療隊員的精湛技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廣泛稱讚,其中有600餘名醫療隊員獲得所在國總統授勳的各種榮譽。但也有43名醫療隊員因工殉職,永遠埋在異國他鄉。  

        41年來,通過中國援外醫療隊,受援國人民瞭解了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通過醫療隊也更加瞭解了世界。中國醫療隊的隊員們以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樹立了一座座友誼的歷史豐碑,成為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長期合作的典範。

    關鍵詞:坦桑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