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算命王》歷史上的今天 — 1986-1102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回顧歷史的今天,瞭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

查看
日曆史事件 前一天 後一天
  • 伊朗門事件主角諾斯上校在聽證會上宣誓 

            伊朗門事件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裡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
           1985年以來,貝魯特接連發生美國人被綁架事件。根據美國和以色列掌握的情況,綁架均系“真主黨”所為。該黨與伊朗關係密切。以色列建議美國通過伊朗影響黎巴嫩的什葉派組織。認為伊朗當時亟需美制“陶”式反坦克導彈和“霍克”防空導彈,以對付伊拉克裝甲車和空中優勢。此後美國和伊朗便開始秘密接觸進行武器交換人質的交易。
           1986年11月2日,黎巴嫩《船桅》週刊披露了麥克法蘭秘密訪伊和運送武器事件,11月4日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公開證實,美伊秘密交易武器就此敗露。事發後美國國內嘩然,裡根的聲望急劇下降。11月25日,美司法部調查發現,國家安全委員會違反國會禁令,把售伊武器所得部分款項秘密轉用於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裡根立即聲稱對此一無所知,並不得不接受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的辭職,並將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諾思革職。此後總統特別調查委員會進行了3個月的調查,參、眾兩院特別調查委員會也舉行了聯合聽證會,其間裡根態度不得不由公開否認走向承認是“一個錯誤”,並不再堅持“毫不知情”,還讓貝克取代裡甘任白宮辦公廳主任,撤回了對與事件有牽連的中央情報局副局長蓋茨的任命。雖然裡根最後渡過了危機,但11月18日國會特別調查委員會公佈的“伊朗門事件”調查報告還是認為總統應對事件承擔最後的責任。1989年7月,伊朗門事件核心人物諾思被判刑。1990年6月,波因德克斯特也被定有罪。

    關鍵詞:伊朗門事件